核能發電向來不是「是與非」的問題,而是風險評估的問題。但很不幸的,這個淺而易見的道理,在台灣卻被矇昧在藍綠鬥爭中,在陳水扁就任總統不久宣布停建核四廠,旋即引發當時國民黨主席連戰激烈反彈,雙方展開攻防,也正式將兩個陣營的反核與擁核立場定性,原本雙方陣營中不同的聲音逐漸消弱,以致於社會上理性探討核能議題的空間,一再受限;直到日本福島核電廠因海嘯引發重大核事故後,情勢才出現了變動的跡象。
最近有一個從關心這塊土地及其子民的角度為出發點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出現了,這個團體的發起人不但有藍有綠,也有其他的「顏色」,更多人則「無色」。她們期待的是讓現代的人活得更好、更有尊嚴,讓其子孫也能永續活得有尊嚴、活得更好。她們提出三項訴求:一、台電公開所有真實狀況與數據,成立與公民對話平台;二、凡有危險疑慮的核電廠皆不應運作,核四廠立刻停止興建;三、檢討並研擬新能源政策。「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將在今年婦女節當天成立,並希望在三月底以前能募集到十萬名媽媽的連署。
新聞媒體對核四廠的報導可說是汗牛充棟,但幾乎找不出稍具正面的報導,除了官方還在捍衛核四廠外,因核四廠的舞弊與顢頇之類的事件頻傳,社會上對核四廠的安全性已充滿著疑慮。輕者質疑其工期還要再延多久、預算還再追加多少?重者則質疑核四廠「能用嗎?」、「會不會發生核事故?」、「北台灣會不會成為廢墟?」
核能發電是廉價的能源嗎?經濟部長施顏祥說,若放棄核能發電,電價起碼漲四成。事實上,核能發電的成本除了電廠的興建與營運外,核廢料的處理及電廠除役後將廠址恢復到正常可用的成本,都是龐大的數字,但台電連低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都還搞不定,高階核廢料還堆放在各廠區中,台電是否有能力處理核電廠除役工作尚在未定之天,更不要說計算出除役成本了。
縱使施顏祥部長所說的核能發電的成本比較低是事實,但社會也要把風險因素考慮進來。每個行為的風險發生頻率有高低,風險發生後的損失也有大小,重大核能事故發生的頻率雖然低(其實未必),其損失卻是無限大,舊蘇聯時代的車諾堡事件,即將屆滿二十七年,烏克蘭政府在善後工作上已花費約二千億美元,還不包括白俄羅斯受輻射害的九百萬民眾的損失,迄今當地仍被嚴密封鎖,期待科學進步也許能找到解方。至於鄰近的日本福島事件,透過電視實況轉播,活生生在我們的眼前發生,其印象更難抹滅。
不論任何種族或社會,媽媽一直都是最偉大、最穩定的力量。台灣的環保運動一向由媽媽們在推動,從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開始,新環境基金會,主婦聯盟,到環保聯盟、從南部出發的環保媽媽基金會等等團體,都可見到媽媽的身影,我們期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能為不理性的台灣政壇,開拓一塊可以理性討論核能發電議題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