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中國大陸發生兩起有關言論自由的事件,一是《炎黃春秋》被封網;一是《南方周末》被宣傳部改稿後引發編輯的集體抗議,並因此演變成民眾群聚報社聲援的場面。這兩起事件延續了幾天,最後和平收場。從整個事件的發展看來,大陸的公民意識已漸興起,開始要求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
《炎黃春秋》和《南方周末》是大陸最敢言的媒體,言論也獲得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的共鳴。中共十八大後,新領導習近平帶頭展現新作風,從個人出巡的風格到開會的作風都一改過去官僚陋習。緊接著副總理王岐山也下令媒體要有新文風,中宣部隨後也下令必須改掉過去「長、假、空」的寫作方式,改為「短、實、新」的報導風格。
中共一向緊抓新聞政策,思想不能偏離,報導內容要合乎黨的主張,政策更要呼應中央的步調。寫作方式的規定,新聞界也習以為常,何況在大陸根本就沒有民營的媒體,媒體的角色基本是「傳聲筒」。但是這一宣示當然也給了新聞界一點鼓舞,至少覺得黨中央的作風不一樣了。
《南方周末》一向敢言直言,這次在新春特刊中特別呼應中央的改革思想,本是順理順勢的作為。而《炎黃春秋》呼應習近平的憲治和法治思維,本該獲得支持才是,至少黨中央不會反對。但事與願違,《南方周末》的發刊辭遭到廣東宣傳部長庹震的刪改,《炎黃春秋》也遭到封網,改革的氛圍一下子緊縮了起來。
在群聚了兩天後,南周事件雙方各讓一步,總編輯下台,編輯記者復工,算是和平落幕。不過北京媒體收到中宣布的訊息是:「南周事件定性為意識形態鬥爭,嚴重挑戰黨管新聞工作的底線;要加強對微博的管理;有境外勢力參與;廣東的事廣東自己解決。」這樣的觀念和處理態度,可預見,未來類似事件還會層出不窮。
因事件本質根本無關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不是南周和中宣部的鬥爭,而是媒體爭取言論自由,南周不希望宣傳部事前審批新聞,這是新聞自由最基本訴求。如果中宣部不這樣認為,硬要說成是意識形態鬥爭,很顯然雙方觀念無法溝通,媒體仍會繼續針對事前審核一事抗爭。至於加強對微博的管理一事,包括《炎黃春秋》以及廣大網友的言論自由恐怕都會受到「管理」,將來可能引發的反彈力道,是中共當局不能不是先設想的。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努蘭在簡報會上兩度對南周事件表示關切,努蘭說,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繁榮,人民自然希望有更多的言論自由。美國支持全世界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包括中國」。南周事件雖然暫時落幕,國際間卻還在觀望。
中共十八大之後,從總書記習近平及政治局常委都展現改革的決心,但是《南方周末》和《炎黃春秋》事件卻顯示中共對於言論自由還無法鬆動,問題可能出在中間層級的主事者。在中產階級興起,開始追求民主的基本價值,主事者如果還是過去的腦袋,無法回應民眾的訴求,改革終究只是一場空口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