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從南周事件看大陸改革發展

 |2013.01.10
10067觀看次
字級

年初中國大陸發生兩起有關言論自由的事件,一是《炎黃春秋》被封網;一是《南方周末》被宣傳部改稿後引發編輯的集體抗議,並因此演變成民眾群聚報社聲援的場面。這兩起事件延續了幾天,最後和平收場。從整個事件的發展看來,大陸的公民意識已漸興起,開始要求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

《炎黃春秋》和《南方周末》是大陸最敢言的媒體,言論也獲得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的共鳴。中共十八大後,新領導習近平帶頭展現新作風,從個人出巡的風格到開會的作風都一改過去官僚陋習。緊接著副總理王岐山也下令媒體要有新文風,中宣部隨後也下令必須改掉過去「長、假、空」的寫作方式,改為「短、實、新」的報導風格。

中共一向緊抓新聞政策,思想不能偏離,報導內容要合乎黨的主張,政策更要呼應中央的步調。寫作方式的規定,新聞界也習以為常,何況在大陸根本就沒有民營的媒體,媒體的角色基本是「傳聲筒」。但是這一宣示當然也給了新聞界一點鼓舞,至少覺得黨中央的作風不一樣了。

《南方周末》一向敢言直言,這次在新春特刊中特別呼應中央的改革思想,本是順理順勢的作為。而《炎黃春秋》呼應習近平的憲治和法治思維,本該獲得支持才是,至少黨中央不會反對。但事與願違,《南方周末》的發刊辭遭到廣東宣傳部長庹震的刪改,《炎黃春秋》也遭到封網,改革的氛圍一下子緊縮了起來。

在群聚了兩天後,南周事件雙方各讓一步,總編輯下台,編輯記者復工,算是和平落幕。不過北京媒體收到中宣布的訊息是:「南周事件定性為意識形態鬥爭,嚴重挑戰黨管新聞工作的底線;要加強對微博的管理;有境外勢力參與;廣東的事廣東自己解決。」這樣的觀念和處理態度,可預見,未來類似事件還會層出不窮。

因事件本質根本無關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不是南周和中宣部的鬥爭,而是媒體爭取言論自由,南周不希望宣傳部事前審批新聞,這是新聞自由最基本訴求。如果中宣部不這樣認為,硬要說成是意識形態鬥爭,很顯然雙方觀念無法溝通,媒體仍會繼續針對事前審核一事抗爭。至於加強對微博的管理一事,包括《炎黃春秋》以及廣大網友的言論自由恐怕都會受到「管理」,將來可能引發的反彈力道,是中共當局不能不是先設想的。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努蘭在簡報會上兩度對南周事件表示關切,努蘭說,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繁榮,人民自然希望有更多的言論自由。美國支持全世界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包括中國」。南周事件雖然暫時落幕,國際間卻還在觀望。

中共十八大之後,從總書記習近平及政治局常委都展現改革的決心,但是《南方周末》和《炎黃春秋》事件卻顯示中共對於言論自由還無法鬆動,問題可能出在中間層級的主事者。在中產階級興起,開始追求民主的基本價值,主事者如果還是過去的腦袋,無法回應民眾的訴求,改革終究只是一場空口白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