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的宴會,一定少不了這樣的吹吹打打助興陣容,偏偏巴基斯坦無事不可以不隆重,因而處處都可以見到敲敲打打,吹吹彈彈。
一個「樂團」大約總有二十幾人,各司其職,吹的吹、敲的敲,於我們這個外鄉人而言,大致上只認得出那一面大鼓,是在台灣及許多國度都看得到的標準行頭,但除了鼓,其他東西就都不曾見過了,或許那正是他們的傳統樂器吧!
樂器傳統,穿著也傳統,穿戴在極其「傳統」的人的身上,不傳統也難。
有時一個喜宴,會出現三、五個這樣的樂團,服飾色彩或許各有不同,卻都極其傳統。大家各演各的,互相尊重,演完收了錢就走人。
乍看這樣的樂團,人人一本正經的走步、吹打、演奏,覺得有點滑稽的想笑,但再一回想,咱台灣還見得到幾多傳統呢?迎神賽會或許還有台灣八音、台灣南管北管,但那是老人家的興致,演者與觀者難得看得到一個年輕人;喜宴則百分百洋化掉了。
看人家把傳統文化保留得那麼在地,那麼生活化,我們則日日月月點點滴滴快速流失,這麼嚴肅的問題,我還敢笑得出來嗎?
於是認真地融入於人家這樣叮叮咚咚的情境中,慢慢的,慢慢的,也隨著節奏律動起肢體來。音樂無國界,音樂正是人類的共通語言,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