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和二年進士,又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西晉軍事名人杜預十六世孫,系出唐室名宦京兆杜氏,如〈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自云:「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祖父是唐朝名相杜佑,撰有中國第一部專述典章制度史書《通典》。
於家族行十三,習稱「杜十三」,任中書省舍人(別名紫微省),故稱「杜紫微」,又稱「小杜」,以與杜甫有別,且與李商隱並稱,時稱「小李杜」。與張祜知己酬答,好入妓館,牛僧孺多次勸戒。有諷刺名賦〈阿房宮賦〉,名詩繁多,如〈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過華清宮三絕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外甥裴延翰編有《樊川文集》。
杜牧欽佩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杜牧〈獻詩啟〉自云學以中道:「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書法亦佳,清葉奕苞《金石錄補》論其書法:「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唯一傳世真跡〈張好好詩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見其〈秋夕〉側寫宮廷:「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一作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詩譯白色燭光映襯秋夜寂冷畫屏,輕執綾綢小扇撲打流飛螢火。皇宮街道夜色蒼涼如水,臥仰星空正如牽牛星冷對織女座。是詩以宮女孤獨心情繪刻宮廷圖景,銀燭、秋光、冷屏,夜晚黯淡,無奈宮女的世界僅存小扇、流螢的樂趣,藉以排遣愁懷。
小扇有秋扇見捐、棄婦之意,見漢成帝妃班婕妤失寵而成〈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流螢傳為腐草之化,見《逸周書.時訓》:「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唐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此處流螢喻其生活孤腐。
後二句表徵其環境如夜色蒼涼,唯有在仰望中獲得想像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