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聲音-- 羅思容 用詩歌為生命發聲

阮愛惠 |2013.01.02
1447觀看次
字級
羅思容演唱時情感濃厚。圖/羅思容提供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詩人、歌者羅思容上月十五日以一首詩歌〈母親〉悼念美國康州小學槍擊案的罹難者,並撫慰亡者的母親:「母親/是一只瓶子/包容的體內裝載花朵和黑夜/母親/是一則童話/陰鬱的蛇/行向火中/母親/是泅泳的魚/以光影記憶並遺忘/母親/是一個秘密/在虛無的空中/見證沉默的力量。」羅思容對這個事件感受之深,正因為她是母親;因為當過母親,她找到生命之歌的發聲方式。

去年羅思容因為《攬花去》專輯拿了好幾個音樂獎項,想不被注目也難。她從二○○七年出版首張專輯至今,以兩張客語專輯就獲得不少音樂大獎肯定;她獨特的詩歌吟唱風格,清亮而細膩,情感開闔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音樂節目主持人馬世芳說:「思容唱歌,彷彿晚開的香花緩緩綻放。在重重岩層深處,她的詩歌是耀眼的礦脈。」特別是她為公共議題、弱勢發聲時,溫柔堅毅的力量,敲開了聽者的心窗。

關懷文化 音樂多元

羅思容十七歲前生活在苗栗客庄,大學念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工作也與文字為伍。她婚後開始繪畫創作,一九九四年和夫婿開辦假日學校,詩歌創作作品在台灣原創音樂大獎、台灣之歌、佛光山「人間音緣」國際佛曲比賽等獲獎不斷。她以客語、華語、河洛語創作,作品素樸,歌詞靈思豐沛,具文化視野及人文關懷。

羅思容首張專輯《每日》,以向客家女性及文化母親致敬、學習的概念製作。第二張專輯《攬花去》與孤毛頭樂團合作,激盪出更多元的音樂火花。初聽羅思容的音樂,很難和熟知的客家音樂做聯想;她的音樂宜古宜今,融合中西,以客家山歌為基調,吸取北管、地方戲曲、原住民音樂精華,並吸納藍調、爵士等曲風。

羅思容認為,她的歌處處是真實的情感印記。她盼望音樂化作一座橋,引傳統走進當代,找回人與自然相倚相生的生命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