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傳為杜牧之子,行十五,故稱杜十五。窮而謀進,〈郊居即事投李給事〉自云:「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
曾獻五代梁太祖朱溫(全忠)〈時世行〉十首,勸諫其薄省徭役賦斂;後又以頌詩讚悅朱溫,遂能進士加爵,最後任官翰林學士,但時間短促,僅僅數日而逝。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位列「杜苟鶴體」,名作如〈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另〈春宮怨〉:「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採芙蓉。」
有《唐風集》,清初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收有《杜荀鶴文集》,近人刊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給予惡評:「諂事朱溫,人品更屬可鄙。」
見其〈山中寡婦〉悲劇處境:「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首聯言丈夫戰死,寡婦困蹇茅屋,僅著粗麻裹身,鬢髮枯黃,神形蒼悴。丈夫從軍,正是家妻新憂之始,如三國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邊城多健兒,內舍多寡婦。」而婦女關於戰事消息的徬徨,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此詩從衣衫、鬢髮等物質與精神象徵刻雕寡婦偃澀形象,從而帶動頷聯嘆桑樹柘樹相繼廢植,再也不能收蠶自足,更要納繳絲綢稅,田園荒廢尚且徵收青苗稅。
唐代宗廣德二年開徵青苗稅,百姓生活更難維持。僅能如頸聯摘採野菜,連根取用,並且將剛剛砍伐的溼柴、青葉一起火燒。
頷聯、頸聯的絲綢稅、青苗稅、野菜根、取生柴,正面描述當廷殘虐百姓,榨取物資,也映襯百姓生活的窮白如洗;尾聯以任憑深山再深,也沒有辦法躲避賦稅徭役。
如此的山中寡婦正是當朝百姓的典型形象,境遇慘黜,讀來令人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