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大學強調,理論與技能並進,可是現今職場環境的變化非常快速,一個媒體的改變,就像iPhone,iPad的大賣,媒體訊息傳播的速度與方式便明顯地改變。
《紐約時報》同時發展報紙與電子報,電子報成長速度非常快,閱讀人口逐上揚,相對報紙的傳播影響力是大眾性,可是明顯地愈來愈少人買報紙來看,這樣一消一漲,大家看好電子報,問題是現在的消費者非常精,會上網去看電子報就是因為免費,一旦收費,閱聽大眾還可以利用其他媒體取得資訊,又何必看電子報呢?
對媒體經營人來說,在這種狀況下,兩種媒體都得經營,不然就會冒著客戶流失的風險,只是經營的資金呢?沒有進帳如何經營下去?
紐時的做法是開發電子書,以資深記者的一萬字到一萬五千字的深度報導來吸引讀者訂購,用此來維持傳媒的深度,也利用了網路媒體的快速與連結性。這是很好的實驗,可是要等到何時才會獲利呢?
媒體人才在發展上都會受到這樣的困擾與挑戰。不在職場上的社會新鮮人,如何可能掌握到這樣的訊息與社會脈動來訓練自己呢?
職場本身才是訓練人才最佳場域,可是大環境下的變動,讓更多企業日趨保守審慎,不敢開缺讓更多年輕人加入,結果企業持續老化,年輕人力則不得其門而入,雙方都需要機會,可是卻始終難得到媒合。這是非可惜的現象,不知道企業主與政府能否找出折衷的好辦法,來化解這個困擾呢?
文言(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