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尋回節日的意義

 |2012.12.24
1677觀看次
字級

日前本報報導,美國基督教聯合衛理公會救助委員會去年委託民調機構調查,有六成民眾認為耶誕節太過商業化,另有三成二的民眾表示想要過「簡單」的耶誕節。因此,該單位今年發起「重新定義耶誕節」的活動,鼓勵民眾以緬懷耶穌基督的精神,來慶祝耶誕節。這項活動在美國已引起至少三千家教會響應。

不知從何時開始,耶誕節竟成為大肆採購、送禮、通宵歡樂的日子,尤其在商人的推波助瀾下,連非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社會,縱使不知耶誕節的真正涵義,卻也縱情在聲光的享樂中,甚至讓平安夜成為意外事故的高峰日。因此,美國基督教聯合衛理公會救助委員會要求美國社會反省日益商業化的耶誕節,不但勞民傷財,也使靈命低落,結果只是增加垃圾而已。

這種將重要節日商業化、成為消費旺季,也是台灣的普遍現象,除了傳統的三節外,從西方傳來的耶誕節、情人節、母親節,都成為商人促銷的大日子,甚至一個情人節還可切割成西洋情人節、中國情人節和白色情人節;消費者則在商業廣告的洗腦下,走進店家與百貨公司,買了一堆不實用的花俏商品,成了惹塵埃的物品。

有研究發現,包括生日、母親節、耶誕節和情人節這類的節日中贈送的禮物,大多數不符合受贈者的需求,而且同樣的物品若由受贈者自行購買,因為會考慮折扣期間和較簡單的包裝,又比贈禮者便宜三成以上。整體來說,受贈者的滿足度並不高。研究結論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送禮。

人類社會的生活步調愈來愈緊湊,碰到親友的生日或重要的節日,很多人無暇去細思有意義或有特色的過節方式,就交給商人去打點,例如中秋節送酒,酒品和中秋節有何關連?根本就是酒商的廣告所促動的行為。相信受禮者在收到酒品的禮物時,並不會有驚喜的感覺,對不喝酒的人甚至還會覺得突兀。

回過頭來想想小朋友送給長輩的「禮物」,大多數是自已製作的卡片,小朋友的心思躍然紙上,每一張都很獨特、也都針對他和受禮者的互動來製作。小朋友過節甚至還會講述節日背後的故事或其宗教意義,為什麼長大成人後,不但失去童真,反而多了「行禮如儀」的應付心態。

傳統社會有很多意義的活動,都在商人一波波的廣告攻勢下變質了,美國基督教聯合衛理公會救助委員會的行動,也促成我們的反省,是要過一個聖靈飽滿的耶誕節,還是過一個充滿物欲、喧囂的節日。同樣的,當我們在過華人最重要的除夕團圓夜時,是要在商人廣告的牽引下,到大飯店跟一群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起「團圓」,或是跟親朋好友享受溫馨、輕鬆的團圓夜?是要跟全國數萬個家庭食用來自同一個便利超商的菜色,或是一家人分工完成具有家庭特色的晚餐?

我們必須取回節日的詮釋權,不要再掉落到商人所營造的物欲深淵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