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遺跡公園裡,精美浮雕隨地散落。圖/妙熙
在鹿野苑遺跡公園裡,觸目所及皆是斷垣殘壁,精美浮雕隨地散落,好不容易尋到一座完整小塔,也被火舌醺得漆黑。佛教在此輝煌過,也被摧毀過,為了觀光正積極修復,對無數佛教徒而言,則是無盡的懷念與感嘆。
遺跡公園中最壯觀的莫過於達美克佛塔(Dhamekh),據說是佛陀為五比丘第一次說法的地點,阿育王為紀念佛陀初轉法輪地而建造此座塔,可見此塔和佛法(Dharma)具有很深的關聯。
達美克塔塔基直徑二十八點五公尺,高四十三點六公尺,塔身刻有佛教蓮花和卍字浮雕,極其美麗。佛教徒看見大塔會以繞塔三匝,做為和佛陀的交流感應。
我也不例外地繞塔,腳步卻愈走愈慢,思維愈拉愈遠……
繞塔一匝時,憶起佛陀來到鹿野苑度化五比丘的夜晚,進行了第一次說法,首先轉第一次法輪,示轉:「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滅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五人為首的憍陳如,當時年近七十,立即證悟。
往後四天,依次做第二勸轉:「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勸諦之修行;第三證轉:「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舉己為證也。
在佛陀三度演說四聖諦的妙義後,其它四位比丘跋提迦尊者、衛跋、摩訶那摩、阿說示相繼證悟。
對任何一位聆聽過四聖諦的人來說,達美克佛塔其深遠意義,不可言喻。
繞塔第二匝時,想起自己初次聽到四聖諦,是在佛學院一年級的炎炎午後,老師說著佛陀的故事,略略地帶過四聖諦──苦、集、滅、道。
當然,佛陀故事遠遠比四聖諦更吸引我。往後在教理研討中,才有深入剖析,那時更懂了些,卻沒有立即證悟,一天、兩天、三天,直到第四天也沒有證悟,一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繞塔三匝時,腳步遲疑了,過去年輕總覺得時間多的是,隨著年近不惑,今日有幸來到說法地,對法的領悟反倒著急了。
反問自己對四聖諦又有什麼體悟?
苦,像是每日喝的咖啡,愈喝愈濃。過去對苦的感受不深刻,隨歲月增長從生命幽微處,體會「苦諦」真實不虛。如今苦在舌根,舌末卻能嘗到回甘之味。
集,像煩惱繩,愈掙脫綑得愈緊。隨著人際關係、工作的承擔,所要顧慮、思惟的也逐漸增加。在無法逃脫下,讓他隨緣來去,反倒快活些。
滅,是一種身心解脫、修行者追求的境界。把目標看準了,活在當下,寬恕自己,寬恕他人,解脫身心束縛,寬恕即涅槃。
道,與苦恰恰相反,不似咖啡而是一杯白開水,每天都要喝的生命之水。道不求出奇,如生活必需,隨時隨地、自然而然地用功。
繞達美克塔三匝,轉動心中法輪,願日日轉、時時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