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訪成都文殊院,在天王殿裡不僅塑有哼哈二將,還有其他寺廟不曾見過的給孤獨長者。不管僧俗,對於師長或德學兼備者,均可尊稱為「長者」;不過突然讓我想起的,卻是自尊的三個層次。
給孤獨長者梵名「須達多」,可譯為善施。「給孤獨」是因為他性慈善,好施孤獨,故得此名。他原來也是個外道,但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後,皈依了佛法,於是購下太子祇陀幽靜雅致的園林,當成佛說法之地,名為:「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
人都有追求尊嚴的要求,有些人是通過得到別人的稱讚、認可,而得到尊嚴的,稱之為依賴性自尊;有些人有自己的使命感,他們不在乎世俗的評判,而是通過自己的修養和努力得到充實和自尊,這是獨立型自尊。
祇陀太子對長者說:「如果您能以黃金鋪地,隨你鋪多少就賣多少地給您。」於是給孤獨長者真的用黃金鋪地了,太子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將餘下的林地也都送給了他。
「好施孤獨」,首先說明他天性慈愍,並通過努力而有這個能力布施孤獨者。如果他的目的只是為了贏得世人的稱讚,那也只是依賴性自尊;如果他是為了實現救助別人的使命感,那就上升到了獨立型自尊的層面。
不過,那也許都是有限的。最後要以黃金鋪地,那是要耗盡他所有財產的,但是他一旦認為,這樣會讓世界變得更好,他這樣做了,這時是否得到世人的讚許,是否滿足了自己的使命感,都已經不在考慮之列了。
給孤獨長者的悲心善行,是無條件型自尊,是人類最高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