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提醒青年:「趁年輕學佛」;也常問學生:「生命的未來決定好了嗎?」
偶爾會有人回答我:「隨緣」。
我笑著,佛教的因緣法妙趣無窮,誰能觀照眼前一切因緣條件,便能掌握成敗的關鍵。諸佛菩薩隨其所發之大願,成就淨土。因此千萬別把「隨緣」,當成規避生命的藉口。
《四十二章經》中佛陀問弟子:人的生命在幾間?弟子甲說:數日間;弟子乙回答:早晚間;弟子丙說:飯食間;最後一個弟子回答:呼吸間。佛陀點頭,稱讚最後一個弟子真正明白佛法大義,知曉無常迅速,才真能珍惜、把握生命的因緣價值。
課文中,佛陀以無常之理,為女子蓮花示現美貌不復久存,將有衰老的一天。而生老病死的輪轉迅速,情愛歡愉、錢財名利,終如過往雲煙。以此警悟世人:「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日來不來!」因此唯有把握今日,把握當下,甚至把握當前呼吸的一念,創造積極前行的人生。
最近雜誌、網路流行討論「斷捨離」的新整理術。亦即透過「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自己從忙碌不堪的奔波中,爭取一些時間與彈性空間;也有人提倡簡單生活就是享受,希望提醒世人走出欲望的牢籠,自在度日。
在佛學院,大師指導學生要能「以無為有」、「以空為樂」,讓自己清貧淡泊,心靈則能涵容超然物外的氣魄。
佛學院的學生常有感而言:過去為了工作濃妝豔抹,現在懂得清淨心地讓自己內外莊嚴,好不快活;過去僅為了一、兩個朋友而忙碌;現在一個佛陀紀念館的落成系列活動,便與海內外百萬信眾廣結無限因緣。
佛光山二○一二年萬緣水陸法會今天開始,之前看著學生一下子忙著壇場的法務布置,一下子忙著寮區鋪床打掃,但大家忙得神采飛揚,絲毫不以為苦。想起大師說的:「以捨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修行的生命,就是要把握各種因緣結緣奉獻。淡泊安然,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