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開發智慧七妙法

永光 |2013.11.03
5080觀看次
字級
覺,即是覺知、智慧,七種覺醒智慧的修持方法,稱為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修行中,有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中七菩提分即指修持七覺支,可以除去五種煩惱的根源(五蓋),為身心作大光明,增長智慧。 圖/人間社提供
覺,即是覺知、智慧,七種覺醒智慧的修持方法,稱為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修行中,有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中七菩提分即指修持七覺支,可以除去五種煩惱的根源(五蓋),為身心作大光明,增長智慧。 圖/人間社提供

文/永光

圖/人間社提供



覺,即是覺知、智慧,七種覺醒智慧的修持方法,稱為七覺支。在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修行中,有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中七菩提分即指修持七覺支,可以除去五種煩惱的根源(五蓋),為身心作大光明,增長智慧。



過去在佛陀時代,有個均頭比丘身患重病,服盡各種藥方始終不見效,心中起了極大的煩惱,後來佛陀探病時,為大眾說了七覺支的妙法,均頭比丘聞法,身心皆清淨,當下除去所有疾病。

自我醒覺 妙法門

七覺支的內容,從原始佛教《阿含經》記載,佛陀指導弟子的修持方法為: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所謂的念覺支,「今+心」,即指將當下的這一念心,從散亂到專注一心,透過觀身、受、心、法的四念住修持,令正念相續;擇法覺支,依著佛陀的教法,作為修行準則,而能簡擇、判斷正確的修行之道。

精進覺支,即依著簡別出來的智慧法,以恆常心精進不懈的修持四正勤;喜覺支,依著四念住、四正勤精進修持,能獲得身心的法喜;輕安覺支,由觀慧、正念、正精進,而除去三毒的粗重煩惱,讓身心處在一種輕鬆、舒適的狀態。

定覺支,即心繫一境,從知見的導正、智慧的啟發,而不再隨世間的無明顛倒流轉。捨覺支,捨一切所緣的外境:苦、樂、憂、喜,而發起空性的智慧,而覺支修行成就,如行持之眼目,得以轉增涅槃。

利樂眾生 覺有情

當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以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基底,巧施各種接引大眾的方便法門。從一九八九年開始,遵循古制安排弟子們舉行行腳托缽活動,除了作為出家人的行門修持,更走入鄉間讓護法信施種福田,將佛陀的光明帶至各地。

十月,佛學院的學生剛完成兩場行腳修持的功課,看見父母牽著孩子們的小手,將一個菩提種子種下,儲存至堅牢的福田庫中;看見活力十足的年輕人,匆忙一瞥,卻也能發心捨下零用錢,學習布施;看見街頭士農工商忙碌奔波的人們,也有人拋來不屑一顧的鄙夷。在人間佛教的修行中,如何讓修行始終如一堅持下去,何嘗不是利樂眾生的一門大功課。

大師說:「多少雲水僧見青山綠水,而滅卻心火;多少行腳人看鳥飛魚躍,而覓得自我。」可見所謂覺醒的智慧,該是淨七念佛,就得念得清楚明白,念到吃飯、走路、睡覺,身心都與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一樣輕盈自在;而大師自述自己眼力不佳,行動不便,弘法度眾時,卻始終堅持看見大眾的需要:講座、論壇、一筆字書法、開會、指導弟子,從來沒有討過一些便宜。

佛在心中,道在腳下,而大師對於弟子的行持,永遠只有給人信心、給人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基準。懂得「給人」,是修行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方向(擇法),而給得歡喜,則不愁正念不續(念覺),由著人間佛教開展出來的八萬四千方便法,更帶著弟子、信眾有一股精進前行的堅決,法喜、輕安的動中禪,空花佛事、水月道場的因緣生滅,在在成就弟子們的法身慧命。

《維摩詰經》中說:「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而從佛陀時代指導弟子個人修持的七覺支,到了人間佛教的領域,更見菩薩行持,不捨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智。

行持的領域拓展到「三好校園」,從社會教育奠定學生身心;「三好人家」,從家庭和諧穩固人生的基石;國際書展、籃球邀請賽、國際水果節、佛教美術展覽等,更為國家社會的廣大民眾施設得度的因緣。七覺支不但是開發智慧的妙法,更可以是醒覺修行人弘法利生的慈心悲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