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妙熙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第四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及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今天在佛陀紀念館舉行頒獎典禮,傳播獎委員會主委高希均認為,當今社會需要「反唱衰」的論調,而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凝聚了社會上的中道力量,讓大眾知道媒體人對台灣各層面的關懷與參與。文學獎主委李瑞騰則表示,今年作品類型多為青少年與原住民尋根的主題,顯示透過舉辦文學獎,社會已重視溫暖人心的議題;而《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肯定兩獎項,為閱聽眾選擇好的媒體與文學。
高希均:傳播獎得主扮良性角色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委員會主委高希均表示,美國和台灣的媒體在強盛之後,都有「相對的衰落」問題,關鍵因素就是媒體愈來愈遠離社會責任及道德規範,因此星雲大師才在十三年前創辦《人間福報》,四年前再從「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撥款,每年贊助「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就是為凝聚社會上的真美善的力量,鼓舞全民相信開放、興利及市場機制,以提升個人、產業和整體的競爭力;在景氣低迷、不確定的年代,媒體必須扮演積極良性角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的四十多位得主,目前已在發揮這種能量。
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分貢獻獎與創作獎兩類,創作又分歷史小說、報導文學、人間佛教散文三組,對連續兩屆報導文學首獎及歷史小說組前三名從缺,文學獎評議委員會主委、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表示,徵文的目的是讓有志作家,共同營造創作風氣,不讓報導文學及歷史小說發表的管道式微,「絕對不是只為了把名次和獎金送出去」。
李瑞騰:文學獎展人心溫暖議題
李瑞騰說,今年創作稿件多如青少年、原住民尋根類,這是很好的題材,不過報導文學與歷史小說等創作並不容易,如撰寫報導文學,需要符合:「主題值得報導,透過現場訪問與觀察,結合閱讀得來的文獻,再以能讓讀者內在心靈產生共鳴的手法去呈現」等條件;歷史小說則要「抓緊史實,融合想像,又要文字生動!」今年的作品,歷史關鍵處,意外地被作者「輕輕滑過」,恰與文學鑑賞專家心中的優選標準擦身而過,只差一點點,但作品內容的確吸引人,因此列為「評審推薦佳作」,也讓作者知道文章受肯定。
《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觀察新聞傳播獎及華文文學獎數年,指出新聞獎有四大貢獻,第一是鼓舞媒體人不因外在引誘,放棄應對社會負的責任;第二為告訴閱聽眾,好媒體會堅守真善美的原則。新聞獎選出好媒體,閱聽大眾只要選擇好媒體,就不用疑慮媒體傳達的訊息是真理或謊言;第三,媒體要重視新聞倫理;第四新聞獎範圍廣,鼓勵全球華人媒體善盡媒體責任。
柴松林:讓閱聽眾認識優質媒體
柴松林進一步指出,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在社會上已具相當重要性,評審委員都是社會賢達,要讓大眾認識真正優質的媒體,不需避嫌,《人間福報》和《人間衛視》的作品應有更多人看見。
柴松林讚揚華文文學星雲獎對華人社會「非常有貢獻」,表示星雲大師不但肯定作家的終身成就,也強調好作品不該是一時的,「好的文學作品有一定品質,任何時候、不同國籍的欣賞者,都能閱讀、發現它的永恆價值。」華文文學星雲獎之所以備受讚譽,是因納入人間佛教散文徵文的部分,柴松林說,過去的徵文比賽會與宗教區隔,但宗教是今時今日重要的文化資源,像透過閱讀大師的著作,使讀者了解宗教對人生的重要性,是很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