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眼鏡」是一句俗語,其意十分明確,用在令人非常驚奇的場合。譬如,令警方大跌眼鏡的是,十四歲男孩竟是販毒頭目。
這種說法很有趣,眼鏡都戴在眼、鼻、耳上,很固定,怎麼也和小孩子一樣調皮,不僅「跌」而且是「大跌」呢?
原來,最早的眼鏡是沒有腿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單片式凹透鏡。明代時我國已有西方的眼鏡經由西域或南洋傳入,吳寬在得到友人所贈眼鏡後寫詩致謝,詩中的描述是「圓與英莢同,淨與雲母匹」,用法是「持之近眼眶」,這種單片眼鏡也被稱為「單照」。
後來,又出現了雙片眼鏡,但這時的眼鏡是沒有眼鏡腿的,頂多有個小柄,無法戴到耳朵上,使用時只能用手舉在眼前。這樣用很不方便,有老練的近視眼靈機一動,學會了皺緊眉頭,用眼皮夾緊眼鏡,就可騰出手做其他事情了。如此一來,方便是方便了,然一旦遭遇令人驚奇的事件時,眼鏡下意識睜大,眼鏡就跌落下來。
明清到近代,這種老式眼鏡十分普及。我們看一些老電影或以近代為背景的影視劇時,還會看到這樣的鏡頭。
隨著眼鏡腿的發明,眼鏡終於可以固定了,不會再輕易地「跌」下來,但「大跌眼鏡」這個說法卻流傳了下來。
小小的眼鏡腿就能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科技真是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