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的益處,最大感受是在走路與爬山時會變得更輕鬆。當身體自然地放鬆下來,走起路筋骨像彈簧般振動柔綿綿的臟腑肌肉,似乎可以彈出水波漣漪,煞是有趣。這樣的彈性共振,振得身體更加舒服放鬆,就算走快些,也不會緊張。
不過,當身體有些部位未放鬆時,那些部位就如同水中冰塊,會阻擋這股鬆波振動;因此,只要一走路,就可以知道哪些區塊相對緊張一些,這時,可以邊散步邊放鬆這些緊張區塊,是相當不錯的放鬆功法練習。
在爬山過程當中,上坡會比較吃力,身體自然無法做深度的放鬆,但仍可以放鬆腳步走路,膝蓋和腳踝都可應付陡峭的斜坡而輕鬆上爬。下山的時候,千萬不要急著下山,因為震波很強,比上山更容易震傷膝蓋或腳踝。其實,下山是用方法走路來練氣的最佳時機。這時放慢腳步,讓身體進入放鬆禪境,就會嘗到和山中靈氣共鳴的滋味。
由於山上空氣新鮮,山林芬多精及眾樹香氣四溢,只要心靜下來,隨著下山走路振波,振出強烈的氣感,自然打開渾身氣呼吸通道,和山林一起呼吸,體會山林祥和的感覺,甚至可以用雙手進行太極圓弧的運動,優遊於氣海來加深放鬆的境界,讓下山轉為修練放鬆的最佳時機。
一日在友人的邀約下,全家動員去爬柴山。柴山可說是高雄得天獨厚的地方,而高雄人也不負上天美意,非常珍惜這塊自然景觀,不但與當地猴群和平共處,更修築健行步道以永續維護山林的水土生態。整個步道走下來大約三個小時,運動量相當足,值得全家一起同遊。沿途還可以看到可愛的猴子,一舉兩得。
當天大約走了三、四十分鐘,忽然覺得全身氣機被阻在舊傷(肩胛膏肓穴)附近,欲通不通,使得舊傷隱隱輕痛,持續幾分鐘之後,全身的氣忽然順暢,邊走邊入放鬆的定境。彼時四月天的空氣仍然清冷,而全身氣行溫暖的放鬆境界,蒸得筋骨好酥軟好舒服。
這裡提供筆者上山不出力的要領。在往上爬山之際,首先讓身體重心完全移到前腳之後,用後腳輕彈一下,前腳就順勢爬上,要儘量去體會如何前腳不出力的往上爬,這要慢慢訓練和體會,可在平常就訓練如何放鬆爬樓梯,這對往後爬山練習放鬆功夫有相當大的助益。
上山之後接著下山,正考驗著膝蓋的耐力。友人說,他自從練功之後,膝蓋改善很多,下山時膝蓋不會痛了。事實上,下山最容易受傷,尤其膝蓋,所以下山要慢,一步一步慢慢踏實地走,可進行非常深層的放鬆,也才能氣罩全身去體悟山中靈氣。上山要出力,多少會緊張,無法作深度放鬆,下山則比上山較容易。
有一次再陪朋友爬山,由於朋友有急事必須快點下山,匆忙下山的結果,不但無法享受下山全身熱氣騰騰的放鬆滋味,反而傷了身體。那次內人秀勳回家之後,身體痠痛了兩天。筆者雖然沒有痠痛,卻有些部位緊了起來,應是下山太快的震動,震傷那些部位。因此,奉勸大家在下山的時候,一定要慢慢來,不要趕時間,這樣才能享受爬山放鬆的好處,而且避免傷了身體。
本文作者為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成大電機博士班一年級時,通過中醫檢定和教育部公費留學,出國攻讀醫學工程博士。作者從小就對醫學、武學、科學、宗教有興趣。著有《時時放輕鬆》(商周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