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根據媒體報導,位於黃土高原、總面積達四點三六萬平方公里、擁有三百三十五萬人口的陝西榆林,境內光是億萬富翁就超過七千人,因為這個地區每平方公里擁有約人民幣十億元地下財富,目前已發現礦產達四十八種,有中國「科威特」的美稱。
八○年代中期,陜北開始勘探發掘煤炭資源,開採的第一座是神府煤田。這項開採造就了四十七歲的劉建成。他小時候家裡一貧如洗,一九八三年母親過世時,甚至連棺材都買不起,當時念初中的他,不得不輟學,學做木工糊口。
一九九○年劉建成到坐落於神府煤田中心的大柳塔鎮,為農業銀行做辦公家具,「那還是個簡陋的窯洞銀行。每天早上有很多人排隊辦業務。」他看到鎮上到處都是新蓋的樓,於是將家具廠從榆林搬到這裡,包攬鎮上各大單位的家具生意,「那時我感覺賺錢很容易。」過去十年,榆林GDP增長二十多倍,二○一一年達人民幣二千二百九十二億元。趕上榆林經濟飛速發展好時機,劉建成也為自己賺得好幾桶金。
比其他農民看得遠
面色黝黑的馮懷真帶著濃重的陜北口音說,「我就是個農民,只比其他農民看得遠一點。」這個只上過三年學的農民,靠炒煤礦成為億萬富翁。曾經被人瞧不起的馮懷真,現在走到哪都有人稱讚他,他形容如今的自己,是放羊小子坐著勞斯萊斯在天安門前遛達。
但暴富後的煤老闆常常遭到詬病,馮懷真說,煤老闆也是有愛心的。「如果能幫助窮人,我比賺錢還高興。」他現在是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名譽副會長,每年拿出上人民幣千萬元回饋社會。
另一位煤老闆白浩亭則對自己的發展史不願多談,他說,只要市場好,沒有什麼比開煤礦更簡單。
然而,今年上半年,經濟放緩導致原材料、能源等行業產能過剩,煤炭價格暴跌,榆林停產的煤炭企業已達一百多家。同時經營酒店,擁有多處房地產的白浩亭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他認為,煤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
榆林市長陸治原說,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是大自然賜予榆林人民最大的恩惠,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依賴能源開採的思維模式,「榆林作為資源型城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是現實之需,更是利在長遠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