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海事職業學校教學組長陳宇琦日前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計畫」公聽會上表示,過去十年來,國內五所職業學校每年所畢業的三百六十位航海、輪機科的學生,因為卡在兵役問題,沒有人直接上船工作,多數人只好繼續升學,少數人則在待役期間從事餐飲或家族事業,教育投資浪費。他呼籲,政府應正視學用落差問題。
八月間教育部邀集工具機業者座談時,也有業者抱怨長期處在缺人的狀態下,雖然應徵的人不少,但合用的人卻不多。業者還點出他們觀察到機械科系學生的兩個現象,一個是談起奈米頭頭是道,卻不會鎖螺絲;一個是大學期間花太多時間在加油站、便利商店與所學無關的場所打工,以致所學達不到業者的需求水平。兩者所呈現的問題都是由於對自我的定位認識不清所致。
很多年輕人對自已的未來缺乏適當的審思,經常出現一窩蜂的現象。選填大學志願時「選校不選系」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顧個人興趣照著往年志願排序來填志願的情形也不少見,結果有些科系的畢業生人數超過社會的需求,起薪當然不高,甚至還學非所用或根本沒有就業機會。
據教育部統計大學各科系在學人數,資訊管理和企業管理科系長期高居一、二名,最受年輕學子的青睞,每年畢業生都超過萬人。在龐大的人群中,如何脫穎而出,或就業、或創業,就是大學生在求學期間要自我審思、強化實力的地方。
近年就學人數成長最快的餐旅科系,在多家餐旅業者的股票風光上市及名廚效應下,五年來大學餐旅科系學生從八千三百人成長到一萬五千餘人,擠進第十大科系,成長趨勢驚人,尤其是大學生人數受人口結構影響,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餐旅系還逆勢成長,更顯得醒目。在政府積極發展觀光的政策下,餐旅業應該還有一段榮景,但除非真的有興趣,否則也不宜一窩蜂就讀相關科系,以免未來淪為廉價勞力,甚至步上「流浪美髮師」的後塵,屆時滿街都可見「流浪廚師」。
反而是「冷門」的海洋相關科系,只要有意願從事海上工作或養殖工作,不但不愁沒工作,且還可成為「高收入」者。報載輪機及航海的高職學歷者,月薪約達六至八萬元間。另據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調查,其校友平均收入以輪機、航海最高。對海上生活有興趣或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就業並不困難。事實上,在科技的支持下,現在的海上工作不但比以前輕鬆,而且商船發生船難的機會比車禍還低,也可以透過視訊與親友「見面」聊天,生活不再「枯燥」。
讀大學要投資青春、投資高額學費,因此在選讀科系時必須考量個人的興趣並結合社會的需求,且把握自我充實的時機。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調整學、用之間的落差,教育部也可以延伸設立「工具機學院」的作法,協助一些大學轉型為以養成特定技術為目的的專門學校,提升年輕人的就業技能,培養「世界級的黑手」,並滿足產業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