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尚趣味 考和服 KIMONO
日本和服以簡單、寬鬆為準,七世紀到現在始終沒變。名稱雖然普通,日文「著物」的字面意思就是「從肩膀垂掛下來的衣服」,但因簡潔別致,而成為鮮明的文化標誌。
一八六八年,日本礙於外交壓力,終於鎖國二百五十年後,對外開放,大批身穿緊身馬甲、層疊荷葉邊洋服的西方婦女,就這樣堂而皇之湧進日本。明治天皇的皇后一條美子(1849~1914)也嘗過鮮,拿巴黎的蓬蓬大圓裙來穿,她的女侍和當時趕流行的藝伎也一樣。但到了十九世紀末年,泰半又回頭再穿起了和服,直到一九三○年代,和服一直是大多數日本婦女的基本裝束。
和服不像講究曲線的西式女裝,和服標榜的是「幽玄」,亦即暗示之妙境,這是日本美學的中心概念。「所謂『幽玄』,就是雖有『心』,卻不直接付諸『詞』」,日本詩人正徹(1381~1459)為「幽玄」下過注腳:「月亮被薄雲所遮,山上的紅葉被秋霧竹林籠罩,這樣的風情就是『幽玄』之姿。」
和服展現的是幽玄的神祕美感,於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85),成為當時朝服「十二單衣」穿在最裡面的一層;江戶時代(1603~1868),縟麗的風格一度將幽玄婉約打入冷宮,婦女的穿著改走繁複華麗的路線,金碧輝煌、刺繡繽紛。
十八世紀中葉,穿梭於花街茶樓酒館的藝伎重拾莊重的氣質,改崇內歛新風格——「粹」。不同於花枝招展的交際花,藝伎是專業藝人,談吐優雅、言之有物、能歌善舞,還會彈「三味線」。而和服格調清雅、色彩含蓄,最讓藝伎壓抑的姿態,散發出幽幽的魅力。(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