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李麗霞從東北縣城來北京帶孫女已經快兩年了,老家的親戚都對她羨慕不已,認為能在北京有兒孫陪伴,頤養天年,該有多安逸,李麗霞卻不這麼認為。老伴退休後被單位回聘,兩人一輩子沒有分開,到了這把歲數竟然開始「新分居時代」,自己在北京也過得「孤獨」。
時下的中國各地,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愈來愈多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城市打拚、創業,本該安享晚年的父母,為了子女或是第三代,不得不來到陌生的城市定居生活。他們甘願當起「後勤部長」,每日為兒女、孫子洗衣做飯,忍受在異地他鄉沒有自己的朋友圈。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漂爸」、「漂媽」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有個新的名詞「老漂族」,雖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但縮小的社交圈、甚至語言不習慣,都是困擾。和許多「老漂族」相比,來自山東威海的叢大爺雖不必與老伴分居兩地,但離開生活大半輩子的地方來到北京,寂寞和孤獨不時湧上心頭。
「上了歲數,本該享享福,倒過來還要重新適應。」叢大爺說,「買菜、做飯、帶孫子,我一老爺很難插上手,這一口方言想改又太難,新鄰居根本聽不懂,遠地方又不敢去,所以只能在小區和周邊走走。」他說,偶然間,發現社區裡停了一輛「魯K」(山東)車牌的私家車,心裡好高興,這輛車成了他的精神寄託,幾乎每天他都要到停車的地方去,看看車在不在。「有一天,等來了一個姑娘。我在想,如果車主是個男人,我肯定用家鄉話好好聊上一次。」叢大爺說。
心理學人士認為,「老漂族」的精神現狀就是心理空巢或精神空巢。以前自己是家中的權威,換到兒女家居住,這種價值感便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孤獨感、衰老感、抑鬱、焦慮等情緒,同時,由於子女上班非常繁忙,忙碌一天後回到家,也很少與父母交流,老人更覺得孤單了。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老齡化問題專家穆光宗說,子女應抽時間多與父母交流,多陪父母說說話,幫助老人融入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