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後,兩岸開始通婚,經過二十五年的演變,中新社記者日前採訪到第一批「大陸新娘」盧月香,「剛到台灣時,我甚至不敢讓孩子叫我『媽媽』,只能讓她稱我『阿姨』。」二十年前,盧月香從福建嫁到台灣時,先生已有一個八歲女兒。「當時嫁過去的姐妹很弱勢,不僅工作等權利受限制,連平時和鄰里男士打招呼都可能惹人非議。民眾眼中的『大陸妹』是賣淫、貧窮、假結婚的代名詞。有的人娶了大陸女子不願讓外人知道。」盧月香向記者表示。
據中新社報導,台灣老兵婚姻人數約有七千九百三十九人,當時健在的老兵約一萬二千人左右,超過一半比例。這些婚姻多是「老夫少妻」,老兵比大陸新娘大上三、四十歲,而且大多數是孤苦無依、成家困難的老兵。
在此之後,大陸走上資本市場,首批台商進入大陸,許多陸女著眼經濟問題遠嫁台灣。光是二○○二年,廣西桂林、柳州、南寧三個城市就有一千三百多對兩岸夫妻,其中只有兩對是大陸男子娶台灣姑娘。「當時的涉台婚姻多為中介搭橋成婚,男女雙方認識和相處時間短,嫁出的大陸女子再婚者比例較高。」盧月香說。
報導中說,二○○八年,兩岸「大三通」,讓曾經的「咫尺天涯」變為「天涯咫尺」,台商、台生等紛紛「登陸」,各種交流活動紛至沓來。愈來愈多的兩岸民眾在熱絡的交流中擦出愛的火花,兩岸婚姻逐漸走向常態化。
例如在北京學醫的「八○後」台灣博士生鄒易良與大陸「九○後」太太朱月華就是在商場購物時認識,進而戀愛結婚的。
在台「陸配」爭取平等權
對於兩岸通婚的變化,盧月香表示,大陸地大物博,吸引愈來愈多台灣青年過來做生意、甚至定居、結婚生子。「台灣社會對大陸配偶的觀感也在逐漸改變,大陸新娘的賢惠、能幹得到認可。兩岸婚姻年齡結構更趨合理,相識渠道趨於多樣。」
二○一○年一項統計顯示,陸女嫁台男與台女嫁陸男的比例已接近七比三,且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後者比重未來將激增。以演藝圈為例,孟廣美、大S、劉若英、吳辰君等女性藝人與大陸成功商界人士結婚,多少具有「帶頭作用」,影響年輕人的價值觀。根據中國民政部二○一二年公布數據顯示,兩岸婚姻已超三十二萬對,且每年以一萬多對的速度增長。
然而,兩岸婚姻數量穩步增長的同時,中新社認為,大陸配偶在台受不平等對待的問題尚未解決。報導中引述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蔣月說法,「公共政策應當更多地鼓勵(而不是限制)社會融合。台灣當局應當盡快修改限制大陸配偶的相關政策,提供更多途徑幫助大陸配偶更快地融入主流社會。」兩年前,盧月香在台灣成立中華生產黨,就是希望能為在台「陸配」爭取平等權利。
經過二十五年,從「功利取向」到「自由戀愛」,兩岸婚姻的演變與雙方經濟實力消長實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