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署立新營醫院北門分院的護理之家深夜一場大火,造成十二名安養老人死亡、六十多人輕重傷的重大傷亡慘劇。這把火不但燒出現行老人安養中心的問題,熊熊火光也反映出台灣高齡社會的隱憂。
近年來國內老人安養中心不斷出問題,這次是大火;二年前,凡那比颱風的大雨在高雄市岡山造成普德老人安養中心淹水,當時一、二十名老人無人救援而泡在水中,載沈載浮的慘狀震驚社會。水火無情,一旦發生在安養中心,重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受災之嚴重,更以倍計!
這兩次引起社會高度重視的不幸事件中,普德是民間單位,北門分院則是衛生署立醫院委外經營,平日醫療照護需求都有新營醫院可以支援,但連這樣的單位都在大火中傷亡慘重,一般設備與管理更不如者,一旦發生意外,結果會如何,想來都令人不寒而慄。
老人安養中心的中央主管單位是內政部,根據現行法規,每三年評鑑一次,但以目前國內對安養中心的需求,三年評鑑一次的頻率,顯有不足。
事實上,這次出事後,根據消防救援人員及劫後餘生老人的描述,有些求生通路的鐵門被鎖死、隔間阻路、建築結構有中庭與天井,在大火中,濃煙不易排散等,這些極度不利意外中逃生的情形是否屬實,都有待主管機關詳查,釐清責任,也給冤死老人及家屬一個應有的交待。
北門分院在九十九年的衛生署評鑑中,是經評鑑為甲等的安養中心;但當天夜間留守才六人,與一比二十五的規定比例有極大落差。普德中心在風災中,僅三名女性工作人員留守,其人力之欠缺、對老人照護之輕忽,更是明顯。直到發生老人泡水的不幸事件後,才在行政院下令全國大徹查中,被勒令關閉。由此可見,中央和地方主管機關平日管理鬆散,三年一次的評鑑更要加強,不可淪為虛應故事。
邁向高齡社會,目前全國有二百五十多萬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其中四十二萬人失能;但國內能提供照護的機構床位還不到十萬床。由此可知,失能老人照護資源不足不只是「質」的問題,連最起碼的「量」都無法應付需求,更是未來一大隱憂。
近年政府已經體認到高齡社會的衝擊,著手規畫長期照護相關體系。主要的精神是建立並開辦長照險,因為規畫方向屬強制投保,費率高低、是否全民納保或設定一定年齡為投保對象,都是制度成敗關鍵。但直到現在,相關的「長照服務法」還躺在立法院待審;更重要的《長照保險法》則毫無動靜。
經建會、衛生署與相關民間團體一再指出,再十三年,台灣不只是高齡社會,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全國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百分之二十一,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政府的相關措施與法律、民眾自我照顧意識、社會資源挹注,都是建立老有所養、所終的必要條件,政府必須及早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