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第一本書】43 趙滋藩/半下流社會

文與圖/應鳳凰 |2012.10.23
6642觀看次
字級
趙滋藩 /《半下流社會》(長篇小說)/香港亞洲出版社(1953初版)/黎明(1975)/三信/大漢(1978)/瀛洲 (2002)

小說《半下流社會》是一部以一九五○年代香港調景嶺(吊頸嶺)為場景的「難民小說」,曾經風行港台兩地。名氣響亮固因小說暢銷,改編成電影相信也大大提高了小說的知名度。

書前扉頁題句:「勿為死者流淚,請為生者悲哀」,一來傳達小說主題,二來透露作者悲憤心情,成為流傳當年文壇一句名言。說此話者扉頁上署名:「酸秀才」,也顯示它是一群「知識分子落難他鄉」的血淚故事。

書名為什麼叫《半下流社會》,原來它描寫一九五○年代初期一群文人從大陸顛沛流亡到香港之後的悲慘處境。如作者趙滋藩,他在湖南家鄉原本是教數學的大學講師;又如小說人物「酸秀才」,一手好文筆,原是大學哲學博士。可憐他們逃到香港之後都一文不名,住木屋區、睡樓梯腳、撿菸屁股、翻垃圾筒、典當生活用品、賣血,只為求得溫飽。他們處在冷漠的香港都會,儘管忍飢受凍,卻不肯作奸犯科屈居下流──這便是書名的由來。擠不進「上流社會」,但相濡以沫,自力救濟,不僅與暴風雨等天災搏鬥,也在政治權力、人性黑暗的漩渦中掙扎求生存,自成一個半下流社會。小說「採取活生生的題材,寫出血淋淋的事跡」,因而達到反映時代、記錄人生的文學功能。

趙滋蕃原籍湖南益陽,一九二四年生於德國,七歲喪母,繼母是德國人。抗戰爆發,他不顧父親反對隻身回到中國。中學畢業後攻讀湖南大學數學系,後加入青年軍,從二等兵升到少校翻譯官,抗戰勝利他回湖南大學任教兼攻哲學與經濟。一九四九年內戰迫得輾轉流亡至香港,寄居調景嶺難民營,流徙於石塘嘴木屋區,當過扛麵粉的腳夫、挑石工、礦工。《半下流社會》發表後一舉成名,被聘入香港亞洲出版社任編輯,以後持續創作小說、詩劇等多部。一九六四年寫長篇《重生島》,以內容過激被港英政府遞解出境,以後長期留在台灣寫專欄及教書,一九八六年去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