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時能穿學士服、領畢業證書,真的好快樂。圖/聯合勸募協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華山基金會
青少年又是用哪些行動,促進世代交流?
明道中學實際造訪護理之家,發現「看見的只有空氣中的孤寂。」他們想用每個人的專長改變爺奶孤寂的世界,學生許嫚容教爺奶寫書法;愛玩電吉他、爵士鼓和街舞的王席容帶爺奶擊太鼓;會手語和手工藝的林姵吟教做憤怒鳥娃娃;愛歌唱的戴妤潔帶動唱;擅長攝影的李佩芳則將互動過程製成影片,他們說,和爺奶聊天是件幸福的事。奶奶對他們說:「看到你們真開心!不像我孫子只有需要錢的時候才會來找我。」要離去時,學生拿餅乾和爺奶分享,爺奶慌張地問:「你們要走了喔?怎麼那麼快!」聽到這句話,他們立刻搖頭,決定再多留一些時間陪伴值得疼愛、卻被孤獨包圍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一起上學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默默的守候,即使沒有言語,依然是一份最深的愛。」擁有七十年歷史的鳳山高中,九十四學年度成立志工服務社,專程到養護中心協助院中長者用餐,後來輔以表演分享,增加互動的機會。學生說:「本來不了解阿公、阿嬤需要什麼、喜歡什麼,可是多拜訪幾次就會知道,他們喜歡聊天,尤其是有人能聽他們講故事。」他們也體會到,許多青年義工表演的節目都是用自己角度去準備的,要多思考彼此之間的差異才不會忽視需求。而要給高齡者長遠的創新生活,「青少年絕對不能缺席」,今年他們設計了和阿公、阿嬤一起上學的活動。
中山女高企畫與長輩共同畫出一張屬於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畫作,讓年輕人更懂長輩,長輩則學到新的藝術。學生說,自己的爺爺、奶奶在家裡常拿著畫筆畫來畫去,自己是希望跟他們一起試試看的,但總覺得不懂他們在畫什麼,所以都沒有行動,於是跟同學組了一個「揮出精彩」的團隊,落實埋藏已久的念頭。
員林家商的學生更絕,有人自問:升上高三,課業壓力與日俱增,距離統測不足百日的同學如何實現關懷長者的心願?答案是:「先陪長輩吃飯。」他們陪阿公、阿嬤和鄰里長輩吃飯,閒聊中了解他們喜歡的旅遊景點,然後製作一年十二次的「銀髮族安全旅遊行程」,希望在大考後或自己有經濟能力時,再實踐這個夢想。不過,長輩的想法和學生大相逕庭,並不需要冒險、刺激和名勝古蹟,他們要的只是與家人、朋友一起,去哪裡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