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是弘道老人基金會對老人發出的狂想。老人如何作自己?在僅剩的有限生命裡,還能再迸出什麼樣的火花?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看到一群平均八十歲的老人以青春的氣息,帶動老病的身體,在旅行中開出一朵一朵既迥異又富深度的生命之花。
兄弟一笑泯恩仇
環島,是旅行的目的,也是一種生命歷程的隱喻。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各個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有著不同的生命寓意。族群、階級、性別,導演將每個老人的時代背景都拉開來各自詮釋,每一個老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史書,他們帶著深刻的命運印記走到這裡,卻不再有任何火藥味或者偏激。
卸下了時代包袱,每個人都只是形貌年邁的相同人種,台籍日本警察賴清炎秉持負責任心態擔任團長,台籍日本兵和國民政府的大頭兵握手言和,大家站在一起接受牧師與牧師娘的聖歌祈禱,虔誠地不分宗教派別。
角色、社會意義突然間不再重要,面貌猙獰的種種外相在此時分外慈眉善目,因為重要的只有如何憑藉這有限的身體,完成這突破自我侷限的旅程,共同譜成一首詩的完成?
老人們一路上流露出最自然的生命狀態:努力騎車,和夥伴相處,有身體狀況則樂觀以對;除去外表的老邁,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青春氣息的併發,但又有其對生命歷程的寬容度。
這些來自不同源頭生命的互相融合,不管是原生於這塊土地,或是命運推擠來到此地,又或是為了實現對死去老婆的承諾(承諾八十歲要再度載她環島),或是如牧師娘要實踐生命的美好,一趟環島之旅,層層疊疊的沿途風景,恰巧是他們迭迭宕宕的生命歷程中,最美且最完整的詮釋。
實踐生命的熱度
我們常常以為,什麼年齡就該有什麼樣貌呈現,這一切才符合所謂的社會化過程。所以青壯年永遠是這個社會中至關重要的被注目者。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的生命樣貌成了迫切的事情。
社會福利與關懷當然是重要的,只是,我們如何回到自我的實踐角度,再去詮釋每一個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意義。就像在八十七歲團長賴清炎的堅持下,讓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先獲得錄取資格,儘管這些人中,八個人有心臟病,二個人有癌症。
而片中問起老人們對生命的看法,他們也說:「沒什麼好說的,老了總是會死」、「生命要多給我的話,我就多做一點」,生命都已瀕臨黃昏,卻還能努力發光發熱且風趣豁達。《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的確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高度實踐的老人生命風景,那就是,作自己,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