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已經六十五歲的徐玉平為老伴細心地擦著雙手,念念叨叨地說著女兒打電話時說的家常事,只有三公尺遠的電視傳來嘈雜的聲音,但老伴的眼睛卻始終呆滯地望向窗外。家住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徐玉平,五年前同時面臨退休和另一半得到「老年痴呆症」。遠在北京的女兒和女婿對這種需要朝夕看護的病症無能為力,只有比老伴還大一歲的徐玉平獨自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
「每次帶他出去散步,別人問起說是老年痴呆,心裡都有種說不出的難受。」徐玉平說。
今年九月以來,媒體聯合發出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呼籲,以減少社會歧視。
近日,中國衛生部也表示,老年痴呆症的規範名稱為「阿爾茨海默病」(台灣稱「阿茲海默症」),已有專業機構啟動了申請更名工作。
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六十歲以上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百分之四點二,成為危害老年人精神健康疾病的第二位。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五患者會因羞恥感隱瞞病情,百分之四十表示在生活中遭到排斥。「不管改不改,我知道社會在關心這樣的群體,而且在努力為他們做點什麼,是一份善意。」徐玉平說。
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呼籲也引發中國公眾的討論。在一些主流微博網站和門戶網站上,不少網民表示支持,「這個名字確實不雅,老年人為社會奉獻了自己多半輩子,老來得病卻落得這種難聽的名字,這是對老年人的極其不尊重,」但也有網友認為像「紅斑狼瘡」也該一起更名。
事實上,中國社會近年來為消除歧視性稱呼的「更名」日益增多,也引發公眾對「更名是否有作用」的爭議。但由「更名」而顯現出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受到人們一致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