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急退台灣 玄機何在

羅立毅 |2012.10.18
1180觀看次
字級

黎智英十二年來辛苦建立的台灣壹傳媒,即將全部轉手賣出給中國信託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和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等人,這個賣出訊號,震撼兩岸三地政商及媒體界。

台灣的壹傳媒旗下平面媒體《蘋果日報》及《壹周刊》是賺錢的,照理應該只賣掉賠了六十多億元的壹電視即可,不應連賺錢的平面媒體都賣出。如今他說,他要回家,「再也不回來了」,這樣的決定,究竟隱藏了何種玄機?

促成反共的黎智英退出台灣媒體市場的主因,據說是看淡台灣平面媒體的前景,希望往數位電視網路發展,但壹電視的上架問題,就受到在大陸大賺錢的親共台商掌握的電頻道系統阻撓。而且數位電視業者也擔心肥佬黎在電視上像平面媒體上一樣,打亂市場。

壹電視在台灣業務進展,受到系統台通路商的抵制,一直沒能獲得公平上架機會,凸顯台灣獨立電子媒體發展的隱憂。將來掌握通路平台的財團,勢必可以同時決定內容的提供,使得媒體內容多樣性的可能,遭到財團牽制。

儘管壹傳媒認為其困境未受政府相關單位協助改善,源於他不是本地人身分,才受到差別待遇。但是壹傳媒的新聞風格,或許也是不得人和的原因。

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十多年來,運用歐美媒體強調視覺效果的精緻彩色版面設計,大幅報導煽色腥題材新聞,不惜得罪權貴,雇傭狗仔隊跟蹤揭發政商名流與藝人隱私、娛樂八卦和爆料弊端,爭取高閱讀率,引來許多爭議。

但是壹傳媒扮演監督政府的媒體責任,部分也受好評。例如揭發前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的涉嫌貪瀆弊案;同時也有些報導,疏於查證損傷當事人,挨告敗訴。

這樣的媒體文化衝擊,造成長期平靜無波的台灣平面媒體市場生態大變化。《大成報》與《民生報》因此收攤,長期市占第一的《時報周刊》退居二位,被《壹周刊》取代。聯合、中時銷量排名往後站。

若是觀察歐美各地傳播媒體發展趨勢,平面媒體因讀者閱讀習慣改變,長期發行量逐漸衰頹,廣告收入遞減。相反的,電子數位媒體逐步興起替代,廣告收入遞增。平面媒體的未來發展確實有隱憂。

壹傳媒運用歐美報刊手法,爭取平面媒體讀者注意力,就商業性媒體而言,似有其依據。

所以黎智英雖然退出台灣媒體市場,但是壹傳媒帶來的媒體文化衝擊,短期很難改變。走了黎智英,蘋果還是會留下來。

羅立毅(高雄市/媒體工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