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莉高露在陽光下農作。圖/以莉高露提供
編按:近年,原住民歌聲逐漸躍上國際舞台,那種不經人為雕琢,卻能綻放清新脫俗的「原」音,令人驚艷。尤其,新一代原住民歌手的創作與演唱實力,在台灣流行樂界占有一席之地。本報特別企畫《原音好好聽》系列專題,挖掘在社會各角落默默傳唱好聲音的原住民歌手,讓大家知道他們的音樂、理想與生命狀態,分享好聲音背後的動人故事。
【記者阮愛惠專題報導】以莉高露,是看天吃飯的自耕農,也是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最佳新人、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及歌手獎的三冠王。
以莉高露(Ilid Kaolo)一九七五年出生在花蓮鳳林吉納路安部落,七歲後成長於北部都會區。遠離了山和海,好歌喉在塵囂中幸而未被埋沒。那時名叫「小美」的以莉,先後加入「原舞者」和「野火樂集」在各地演唱;後來又加入「好客愛吃飯」樂團(原好客樂團),在大城小鎮走走唱唱,收入可以維生,她也安於現狀,從不做規畫。她說:「現在回頭看,那是不負責任的懶人哲學。」
她回顧既往,驚嘆時光飛逝,開始思考,不能只把唱歌當作工作而已,更要想清楚自己「為了什麼而唱?」這樣的轉變,其實與她情歸「好客愛吃飯」樂團主唱陳冠宇、二○○九年一起到花蓮嘗試以自然農法耕種水稻、二○一一年搬到宜蘭南澳繼續耕作的生活有關。
譜鄉村風 寫都市情調
南澳鄰近以莉的原鄉花蓮,得以接軌童年生活的情感和記憶;多年來在都會漂泊的心靈,終究航回母地的港灣。以莉開始寫歌,寫她現在陽光下耕種、月色中譜曲的生活,也寫過去都市的歲月。《輕快的生活》專輯就是「made in南澳」的產品。
以莉的歌聲嘹亮中透著感性和慵懶,曲風揉合爵士、Bossa Nova與阿美歌謠等,展現了濃郁的都會情調,也散發悠然的田園風味。音樂評論家馬世芳這樣評介以莉的作品:「以莉高露的歌貌似清淺,實則潭深千尺。唱歌好聽的人多得是,但能像她這樣不張揚不造作地唱,又正好觸動你內心最深最柔軟那塊地方,放眼望去,並沒有幾個歌手能做到。這張debut(首張專輯)來得有點兒遲,但這幾年的等待完全值得。」
樂當農婦 嘗農忙農趣
雖然以莉和陳冠宇租種的農地不大,收成的日曬米僅供自吃,卻也讓他倆忙個沒完。以莉在臉書上不時分享農婦紀事:「稻架曬穀的防鳥線已經完成。看得出來嗎?三條白色的車縫棉線,細細的似有若無。…運用這樣的原理防鳥卻不傷鳥,是自然農的巧思。」「我正在曬稻穀。…好熱好熱。當時我還在進行《輕快的生活》專輯的錄音,經常在台北錄音室與南澳的稻田間來回奔波。啊哈,現在,專輯終於完成了,我鬆了一口氣。…輕快是因為擁有了無拘無束的靈魂與自由的心。」
夫妻信仰 碰撞卻相融
以莉目前孕育的不只是稻穀,還有腹中的小生命。十月底將出生的女兒,是她今年的第四個金獎。挺著大肚子,以莉還是盡力履行各地的演唱邀約,以及所有田裡的農務。日常中難免因過度勞累而生出無明之氣。這時該怎麼辦?以莉說:「我先生是藏傳佛教徒,他教我在心煩時念誦《心經》。我雖然是天主教徒,卻覺得念《心經》對我的情緒有幫助。」
當桃園中壢客家人陳冠宇遇見花蓮阿美族以莉,碰撞的還有佛教與天主教、製作人與創作歌手的角色差異,然而他們卻處理得如此「輕快」,把種種差異融入日常生活裡。透過進一步探訪,我們終於了解為什麼以莉高露能在今年高手雲集的金曲新人獎項中脫穎而出:因為最簡單的東西裡其實有著最豐富的內涵,而最輕快的生活,來自最寬廣的接納和最無私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