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根據大陸現行規定,學生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和招生。因此,就讀初三的桂敬靜很快將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讀高中還是打工,留在北京還是回四川老家。十二歲的桂敬靜自幼跟隨在京打工的父母東奔西走,先後換過五所小學,早慧的她畢業後考上專為農民工子女創辦的寄宿學校——蒲公英中學,才暫別了漂泊的學習。
這所蒲公英中學創建於二○○五年,是北京市第一所經政府批准、專門為農民工子女創辦的民辦非營利性中學,主要依靠社會捐贈維持營運。
和眾多沒有北京戶籍的孩子一樣,桂敬靜盼望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政策盡快出台,讓她有機會在北京讀高中,並以北京考生的身分參加高考。然而在新政策實施前,她的高中學習都難以保證。「最後這一年我會拚命用功,爭取考上劍橋中學。」她說。
根據兩所學校的合作協議,劍橋高中部每年錄取四十名左右的蒲公英畢業生。其餘大部分學生則要離開父母和北京,回老家考高中。今年從蒲公英中學畢業的一百五十八名學生,超過四成選擇回鄉。
目前各地正在醞釀的異地高考政策具體實施方案讓流動學童、家長和老師看到了一絲曙光,也讓他們產生了新的疑問和擔憂。根據教育部的官方表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參加異地高考需要滿足的條件包括:家長在城市有穩定的工作、收入和住所,繳納社會保險,以及所在的行業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
「太難了,」蒲公英中學的另一位初三學生李金庭說,「學校六百多人能有四、五個滿足條件的都難」,不行的話還得回老家高考。十六歲的李金庭來自四川汶川,他成績優秀,還是學校學生會主席。
蒲公英中學行政處的王妍老師也認為,新的政策導向看似放開了,實際上要求還是很苛刻。「這樣的規定會將很多農民工子女關在新大門之外。」蒲公英中學校長鄭洪說,龐大的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政府理應為他們的子女解決教育困難,城市人也不應該視他們為負擔。她認為,農民工子女異地高考政策可從兩方面改進,一是統一全國高考試卷,二是學籍和戶籍分開。她說,「國家應該正視問題,幫助更多流動兒童實現大學夢」。
中國人口計生委八月發布報告顯示,去年,中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二億三千萬,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十七,相當於每六個中國人就有一個在流動。報告顯示超過三成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時間超過五年,從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時間接近四年。其中青少年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而子女教育是影響流動人口在城鎮穩定生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