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黃正勝臨去秋波,在卸任前主持的年會上,批評台灣政府當局用人圈子太窄,缺乏能吏因應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台灣能吸引入島投產的外資,在國際排序落後,政府主事官員不能無感。
黃會長這般快言直諫,在一周前與媒體主管會面時,已搬演一次,當時即以台灣的財經首長一代不如一代為辭,感慨繫之。
可是黃會長在同一場合也指出了台灣的正面條件,像相較於大陸,台灣的非官本位體制,重視人的尊嚴,人際之間不致出現極端尷尬情況;台灣人民勤奮工作,遵守公共秩序。他的結語是:和國際相比,台灣還是好的。
為甚麼「台灣還是好的」,卻有「今不如昔」的現實?改變這種現實的機制是甚麼?靠立法院監督、在野黨制衡、輿論批評還是改組內閣撤換財經官員?
台灣走過上世紀經濟起飛階段,當年那種由行政領導,全國上下一心全力求富的效能,隨民主、民選帶動的社會政治化學變化而渺難尋覓。
今之政府能建台中港,但引進外資發展臨港工業區的計畫,被連番抗爭泡湯;石化工業能創造就業機會,卻不為環保團體接納,必須改弦更張;開發中部國際級遊樂區的規畫,受制於本土政商合體財團,硬生生被消耗掉。
欲挽救台灣經濟,必須各級政府都用心投入,建立全民一起拚經濟的社會氣氛;政府應公布各縣市失業率、公布產業投資排名,並把經建績效列入部會首長與縣市長年度績效考核,公告周知。
國家經建成效非各射亂箭可期,人民幸福美景仍得靠汗水累積。林松青(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