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打開知名度 古城平遙躍國際

 |2012.09.29
1080觀看次
字級

【新華社電】儘管門外熱鬧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正在舉行,八十多歲的趙洪範卻早已見慣不怪。秋雨過後,古城裡吹來絲絲寒風,老人沏上一壺熱茶,等待建築工人的到來。「一二百年的房子了,都是危房,再不修古城就破壞了,政府補助超過一半的錢來幫著修,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啊。」趙洪範說。十五年前,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首創中國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先河。十五年來,古城人以樸素的感情守護家園,守衛城的靈魂。

趙洪範的家位於古城西大街一百號院內,典型的單坡硬山式建築,其中南房、東房和跨院的北房正在維修中。由於年久失修,屋面瓦壟鬆動缺失,牆體鹼化嚴重,室內牆面抹灰出現了空鼓,有的檐椽已經斷裂。

「我們出三分之一的維修費,政府補助三分之二。」健朗的老人邊說邊從一個袋子裡掏出有關民居修繕的所有文件。就在前不久,「平遙古城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導則」在北京通過評審,針對古城內四百七十三處傳統民居院落的保護修繕與管理訂出完整規畫,並引入政府管理、財政和非營利組織的資金。

這座二千七百年的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六點四公里長的古城牆,成了研究中國文化、社會、經濟、宗教發展歷史的「活樣本」。城內縱橫交錯一百多條大街小巷、二十餘座古寺廟、近四千戶古民居,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

為了保護古城,平遙古城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漫長的搬遷過程。目前,古城內近百個機關單位已外遷,居民也從五萬減少到三萬五千人,未來還有約一萬五千人需要遷出。然而,遷出比想像中困難。

「屋子裡太潮溼了,而且古城裡沒有大超市、學校和醫院,白天不能進車,冬天還得燒鍋爐。」四十四歲的高貴紅有心搬遷出去,但城外一平方公尺人民幣三千多元的房價讓她望而生畏。高貴紅在古城一家客棧裡當服務生,家裡沒有地,兩個孩子正在讀書,為了能讓日子過得舒服些,她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又在古城裡找了份兼職。

好在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城,登上世界大舞台,也為居民帶來工作機會。去年,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全球最值得旅遊的四十一個地方,平遙因「老傳統」保留完整而榜上有名。

目前,旅遊業已成為平遙縣帶動就業的一大富民產業。去年,全縣以文化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總產值達到人民幣三十七點七二億元,占GDP百分之四十六,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產業的人員達十萬餘人,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年接待遊客一百三十萬人,門票收入達人民幣一點四五億元。

隨著旅遊的開發,平遙古城也變得愈來愈時尚、年輕。酒吧、按摩店、快餐店等商業氣息的加重曾引起國內外人士的質疑和擔憂。「平遙本身就是晉商故里,商業是平遙深厚文化的重要部分,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平遙縣旅遊局副局長劉建昌說,古城百姓從商業經營中得到一些利益,除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外,對修繕、保護自己的民居及居所環境都有很大好處。

「當然,古城保護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我們對商業活動是有約束和嚴格管理的。」劉建昌說。

改變始終在繼續,但經歷過二千多年風雨的古城,經得起熱鬧,耐得住寂寞。過去十五年,在「申遺」的光環下登上世界舞台,古城裡的人們都感到「變化很大」,傳統文化能否延續,恐怕是最重要的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