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在柴油機場的破舊廠房間,掛著二十二歲火車攝影師王嵬的照片。其中一幅是日落下的火車:蛋黃色的太陽在火車側面落下去,拉出了一道長長的陰影。「小時候,我家住在北京北站旁邊,每天追逐著來來往往的火車,成為我兒時最美好的回憶。」王嵬說,從小喜歡畫畫的他天天畫著家門口路過的火車,「不知道怎麼的就喜歡上了」。
王嵬成為攝影師,也是因為喜歡火車。「後來發現畫畫太費勁了,摁一下快門,片子就出來了,多帶勁啊!」二○○二年,他小學五年級,用的還是當時流行的膠片機,「不敢多摁,怕家人發現」。
二○○五年八月,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數位相機,開始「追火車」;二○○七年他換上專業裝備,尼康D80和D300S加上18-200VR鏡頭。「然後就走得愈來愈遠,到了內蒙古、東北,逐漸走到全國各地。」至今,他已走過二十萬公里的旅程,累積二十多萬張底片和三千多張照片。
王嵬說,他總是會上山去尋找合適的角度。為了拍到火車,即便站了半宿,在寒天凍地的淩晨三點爬山拍到了經過的貨車,也算「沒白付出」。火車經常會因為天氣或者其他不可預知的因素改變行程,同樣的地點也可能等一整天也拍不到。
二十二歲的王嵬是自由攝影師。靠拍攝婚宴、工程機械等兼職「工作」,所賺到的錢能夠支持自己的「事業」。
「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覺得我沒有什麼太大的追求,拍火車就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情。」王嵬說,他希望利用火車來做一些與鐵路文化有關的事情。
當問起火車對於他的意義,王嵬停頓了一下,說他得好好想想,「如果非要說的話,缺了火車我就活不了。」王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