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為了響應環保與保護地球,全省廟宇逐漸加入節能減碳的行列,各大寺廟開始減少廟內香爐的數量,從過去每人每爐三炷香、如今改插一炷,各縣市環保局積極推廣廟宇「一炷清香」等減量措施。
台南市有三項具體作法,其一,拜拜從三炷香減為一炷香;其二,紙錢改為大面額以達減量;其三,廟宇內的光明燈等耗電燈泡,改為節能的LED燈具。
台北市行天宮則鼓勵信眾,用「心香」敬神,強調個人的德性、心意最重要。
國人到廟宇拜拜,無非是尋求平安健康,但由於必須焚香、燒許多金紙,以致於造成空氣環境的汙染,也讓地球溫度升高。
每當農曆初二、十六,是做生意店家,在店門口拜土地公的日子,免不了要焚燒紙錢與拜香,造成市區空氣品質不良。
「一炷清香」等減量措施確有必要,進而使用大面額及環保金紙、環保金爐,逐漸淘汰會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傳統紙錢,有些寺廟甚至捨棄焚燒金紙,只保留拜香的傳統,頗值得推廣。
拜香、焚燒紙錢與燃放鞭炮都是傳統的習俗,要全面改變並不容易,但為了愛護漸漸發燙的地球與減少空氣、噪音等環境汙染,有必要推廣減量措施。
蘇子雲(高雄市
/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