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觀光與在地文化生態

 |2012.09.19
1329觀看次
字級

近年來,來台觀光的旅客人數年年成長,尤其在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後,成長更是明顯,四年來海外觀光客的人數成長逾倍;而國內旅遊也呈成長的趨勢,民國九十九年國內旅遊人次達一億二千四百萬人次,創歷年新高,同年度觀光業的收入也突破五千億元。

雖然說「觀光業是無煙囪的工業」,但觀光業還是會產生汙染,尤其在觀光客人數超過環境負荷時,對環境的傷害就造成了。此外,觀光客亦會帶進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在與地方的文化交流、衝擊後,究竟會成為地方文化的養分,更豐富文化的內涵,抑或成為斫傷文化生機的毒藥,甚至傷害了當地人民的情感?當地人對其文化價值的認知,有關鍵的影響。

今年夏天,屏東小琉球和花蓮原住民,兩個景點的青年都籲請觀光客尊重當地文化,雖然聲音微弱,但他們的意見卻不容忽視。小琉球的觀光活動沉寂多年,這幾年拜大鵬灣開發之賜,開始熱門;月前一位當地人在鄉公所網站上留言,歡迎遊客帶來的商機,但也請遊客尊重當地的民情,不要穿著比基尼泳裝逛大街,當地的長輩希望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仍能維持小琉球純樸漁村的樣貌。

三十年前的墾丁街上出現比基尼女郎和赤膊上身的青年時,當地也有批評的聲音,時至今日比基尼女郎竟成為墾丁的特色,甚至每年的「春吶」期間,警方都需特別部署毒品的取締網。小琉球有沒有條件成為另一個墾丁,或超越墾丁,或捨棄喧譁走一條寧靜輕鬆的路線,是值得深思的。

今年七月,有兩位原住民青年在台北的一場論壇上,反省為了發展觀光,「豐年祭」的精神被扭曲了,從原來的對祖靈的崇拜,變成取悅觀光客。他們指出,各族的祭典各有其意義,有些是慶豐收,有些是追思祖先,而祭典的舉行通常歷時逾月,每個階段都有其文化意涵。但為方便行銷,各種目的不同、過程不同的祭典卻被要求「聯合豐年祭」,他們擔心各部落原本獨特的文化,未來會在統一行銷、商品化的過程中,成為只是唱歌跳舞的演出。

文化學者或觀光業者都強調獨特的文化是最佳的行銷利器,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常見為了遷就遊客的口味,文化活動媚俗化,到後來失去了原始的風味,趨同於大眾化的口味。近來國內掀起一陣「文創產業」熱,但最後導致產業沒有以文化特色為根柢,部落的文化虛無了,觀光客也不來了,那時兩頭落空才是最唏噓的事。

除了文化的汙染之外,蓬勃的旅遊活動也對環境生態帶來威脅。清境農場附近密集的民宿,早就有學者提出警告超出環境的涵容能力;墾丁和太魯閣兩個國家公園更是人滿為患。太魯閣每年合理的承載量為一百四十萬人次,去年卻湧進了三百六十八萬人次,超載對當地的生態帶來壓力。

觀光產業是政府近年來積極發展的產業,也取得不錯的成果。但在創造觀光收入和擴大就業機會的正面價值之外,政府和業者也應為遽增的觀光人潮對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預為防範;以免旅遊品質降低,壞了好不容易帶動起來的觀光商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