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雲講了個她大學同學的故事。
這個國立大學畢業的女生,讀書時一向我行我素,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男朋友一個換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那個風氣還相當保守的年代,可說是個行事非常獨特的女性。
結婚後,生了一個多重殘障的孩子,這個走在時代前端的女性卻徹底不一樣了。
孩子小時候,為了希望無法站立、更無法走路的他,日後能夠生活自理,她把著孩子的手,一點一滴的教他拿湯匙、發音,幫他處理任何一件生活裡的小事。一面還不斷放音樂、念故事書給他聽,希望他不至於太無聊。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勉強可以坐,其他事都不行,做母親的,於是每天都陪他上學、抱他如廁,幫他打理一切。他聽得懂,卻無法表達,媽媽就在考試時把選擇題念給他聽,讓他用點頭、搖頭選擇答案。沒想到竟然考了個滿分。
老師不相信,認為是媽媽幫他作弊,事後又拿同樣題目再給他考了一次,結果完全一樣。老師這才知道,這個孩子雖然沒有行為能力,頭腦卻非常靈光。
儘管孩子狀況頻頻,做母親的卻希望孩子在有生之年能夠看看世界。所以夫婦倆依然帶著坐輪椅的孩子和他的手足四處旅遊,走遍了全世界。
然而,隨著時間的消逝,孩子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到後來,他不僅無法坐著,四肢也完全使不上力,連上完廁所自己想擦屁股都做不到,必須由媽媽幫忙,最後終於離開了人世。
那幾年,小雲說她與這位大學時很要好的同學很少見面,直到這幾年,不用再照顧孩子,她有時間可以四處出來走走,兩人才常見面。
同學一邊盡量陪孩子,一邊還協助先生做生意;小雲說她實在很佩服好友這麼能幹。不過,最讓她訝異的還是朋友敘述這件事時十分平靜,語氣中有遺憾卻沒有任何怨懟。
同學告訴她,那個孩子雖然帶給她許多痛苦,但也帶給她很多安慰,更讓她學到了好多東西;知道凡事要感恩、要接納。孩子最後雖然仍舊離開了,她還是很高興曾經有這份母子緣。
小雲跟我分享同學的故事,讓我也很感動。我忍不住想:要是沒有這樣的孩子,她的同學和其他人一定想不到做一個母親可以讓人改變這麼多,甚至發揮這樣大的能耐吧!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