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會傳染,然而人體可能因為感染某些微生物,而增加致癌機率。
同一家人有兩位兄弟相繼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原因是帶有B肝病毒的母親,在懷孕、生產、哺育過程藉由垂直傳染將自身的病毒傳給小孩,這是亞洲B型肝炎病毒流行的常見途徑。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二○一二年報導,全世界每六位癌症病人中就有一位罹癌成因與微生物感染大有關係。反觀國內,每年新發癌症個案中約有百分之二十,微生物感染是關鍵原因。
肝癌、胃癌、子宮頸癌及鼻咽癌是國內最常見與微生物感染有關的癌症,病原菌包括:EB病毒(鼻咽癌及部分淋巴腫瘤),幽門桿菌(胃癌及胃淋巴腫瘤),B、C型肝炎病毒(肝癌),及人類乳突病毒(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肛門癌及口腔癌)。
這些病原菌會增加相關癌症的罹患率,常是導致相關癌症的必要成因,但非為充分條件,並非所有受感染的人都會罹癌,且形成癌症也需耗時多年。身體的免疫系統多能消除或壓制這些病原菌,並對其獲得免疫力,只有部分的人因為持續、慢性的感染而發展成為癌症。
身體有免疫力,縱使接觸相同病原菌也不會再受感染,就像患過德國麻疹後便不會再得一樣,然而罹患癌症的病人並沒有不再得到第二個癌症的特權,反而再罹患新癌症的風險會增加。
積極治療體內的感染,能化解或減緩慢性發炎的進展、修復受感染器官的功能,來減低罹患相關癌症的風險;對於已罹癌的病人,治療其相關感染極少具抗癌效果,但能改善癌症所在器官的功能,且有可能避免在同一器官發生另一個癌症。
如何避免這些微生物感染?注重個人衛生,避免不潔的紋身、穿耳洞、針灸,勿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梳子,減少不必要的輸血、維護性生活安全、施打病毒疫苗等可以避免感染。
國內自一九八四年全面實施B肝病毒疫苗注射,已有效減低國人B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肝癌;已問世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人類乳突病毒的侵犯,預期可減少近七成的子宮頸癌。
病原菌感染是形成相關癌症的必要步驟,也讓我們在此類癌症的防治上有清楚的目標、進行預防。預防是重要的工作,杜絕這些感染源並配合相關的癌症篩檢,可以減少健康所冒的風險。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