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幼稚園、小學開學已一周。幾天來,校門口常見學童哭著不肯進學校的畫面,家長不捨淚眼相對。兒童臨床心理專家強調,部分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家長得耐心面對,免得他們出現懼學及拒學行為,影響學習表現,輸在起跑點。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蔡盈盈表示,分離焦慮症最常出現在首次離開爸媽的孩子身上,幼兒園和小一新生是好發年紀,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大哭無法停止,嚴重發脾氣,或只要上學,就會出現四肢僵硬、頭痛、肚子痛,如果持續一個月以上,焦慮症狀還是很強烈,就要尋求醫療協助。
蔡盈盈建議,幼兒園大多提供彈性選擇,家長可先從每周半天甚至兩小時開始,並留下來陪伴孩子幾天,家長也要學會好好跟孩子說再見,千萬不要趁孩子沒注意時離開。
蔡盈盈說,大多數孩子和爸媽分離時,雖會感到十分難過,但經老師和家長合力安撫,大都能漸漸適應新環境。萬一孩子哭得死去活來,不妨給他們一些時間宣洩情緒,等哭停了再試著轉移注意力。
該院區兒童青少年心智科研究醫師蔣立德指出,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只要和老師和同學玩一下,可能就忘了哭鬧和悲傷。就因幼童情緒來得急,也去得快,過程中,大人最好別威脅或強力要求他們嘴巴閉起來,甚至警告不可以再哭泣,以免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