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物種消失 保種中心捍衛生物多樣性

郭士榛 |2012.08.31
1494觀看次
字級
雨林中生長的林投果。

隨地球氣候與生態環境巨幅變遷,許多物種正逐漸消失,甚至滅絕。近年來,各國政府或科學、環保組織,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能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

2007年台灣成立「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推動保種中心營運,並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擔任保種中心執行長。

短短六年,「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成了世界第一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目前收藏20785種各式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在第一期的五年計畫中,已蒐集共十六大科植物,包括蘭科、薑科、芭蕉科、赫蕉科、竹芋科、棕櫚科、天南星科、鳳梨科、山茶科、蘿摩科等。

李家維指出,這些熱帶植物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是民眾無私捐贈,或保種中心低價購買來,也有專人到各地蒐集,或向植物園交換來的。

在保種中心十六個植物類群中,其中有四類是世界最豐富的科類:蘭科最多6718種、秋海棠714種、蕨類植物1507種、鳳梨科則是1903種。李家維舉例國人熟悉的鳳梨科在世界就有三千種,只有一種生長非洲,其他分布在中南美洲,只有一種可吃,因為有人在照顧,其他種不結果肉,但鳳梨附生在樹上結雨水成「水杯」,扮演調節生態角色,使得動物可不落地仍能生活;可是由於亂砍,使樹上「水杯」落地,鳳梨活不了,動物無處可棲身,物種快速減少。

保種中心也收藏許多稀有的秋海棠,李家維表示,不少種是分布在狹小的環境,像是廣西石灰岩、山區洞穴中,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秋海棠。因為洞穴及石灰岩特種地質及氣候,形成艱困環境,使其他植物難生存,自然演化出不同的物種。但隨環境開發,山洞被彌平,物種漸消失,雖然地球原生物秋海棠科現發表1500種,也許還有300~500種存在,只是未被發現,但李家維憂心,現有物種消失太快速,未來變化難測。

保種中心在物種保護方法上,因植物來自世界各地,會隨植物特性做不同的保護,雖然這些植物都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但像秋海棠長在海拔較高區,因此中心量身打造「水牆花房」,用水降溫,使環境涼爽;其他像是光的強暗、風量大小及溼度高低等,都會因應每種植物特性做安置,李家維指出,為永續此計畫,雖不能全部植物都量身打造生長環境,但都盡可能打造出讓植物可勉強適應的環境。

除了熱帶、亞熱帶植物外,保種中心也收集沙漠多肉類植物3664種,保種方法就需強光、少水、排水系統好的特性。全球植物六成以上集中在熱帶雨林,而這些植物的種子並不適合低溫及乾燥的保存環境,如棕櫚科植物的種子,落下來一個月、甚至幾天內不種植就會壞死。因此李家維認為,要想保存熱帶植物種源,建立植物園進行「異地保種」,是唯一選擇。

這幾年,保種中心規模大了,有人希望開放觀光收門票、有人提議蓋實驗室創造營收,全被李家維一口回絕,他鐵了心只做一件事:蒐集、照顧植物。他表示,保種中心成立五年,有很多團體申請參觀,做校外教學或觀摩,都被無情婉拒,保種中心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保種基地,主要怕病蟲害被帶進去。

李家維意識到,他的任務就是「與時間賽跑」。李家維下一階段目標,就是繁殖這些保育物種,進行「複份」,然後在台灣各地廣設展場,除可降低保存風險,也讓大眾有親近它們的可能。



本版科學顧問群:吳祚任、倪簡白、邵廣昭、柳中明、馬哲儒、陳國東、胡植慶、黃崇源(按姓氏筆劃排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