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建築

周圍輝 |2012.08.26
1732觀看次
字級

建築是「藝術之母」,在建築發展中,演譯出美術、雕刻、造景等藝術,佛教建築本身具有傳播佛教弘法功能,更蘊含豐富人文意涵。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華文化注入新元素,增添藝術精神內涵;而傳統中華文化也豐富了佛教藝術。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上周主題「佛教與建築」,由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暨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得法師主持,邀請佛光淨土基金會工程專業顧問薛憲治、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吳成文、鈺通營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國芳,與五百三十七位信眾介紹佛光山寺院、學校、佛館,建築規畫及設計理念,並暢談佛教與建築的關聯性。

慧得法師說明,佛教傳播東土後,因為發展需要,建寺安僧。寺院供奉佛像,典藏佛教經書,信眾在寺院可以禮拜諸佛菩薩,學習佛法,向法師請益修持安心之法。寺院是三寶駐錫之地,佛法藉著寺院弘傳出去。佛教的藝術、意涵,都與佛法僧三寶相關。從佛教建築長遠性、共通性,可以看到佛法、看到自性的光明。

薛憲治表示,作建築設計,先要機能定位,才能進一步計畫、設計及營建管理。對於佛教建築規畫,基本上要先對佛教有深入認識。佛陀紀念館的設計理念,基本上源於星雲大師對大眾弘法的因緣,所以建築配合弘法需要規畫。例如六度塔一樓基座展出大師的一筆字,風雨走廊壁畫「佛陀行化圖」等,這些都蘊含弘法理念。工程進行中大師每天到佛館巡視,處處考量眾生的需要,可以看到大師的用心。

佛像之美

吳文成介紹,不同時期佛像雕塑,呈現出「莊嚴佛像之美」,可以看到佛教的藝術內涵。從無佛像時期,人們以刻菩提樹、足印、法輪、佛塔,來象徵佛成道、遊化、說法、涅槃;到後來創造出佛陀崇高法相,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經典中鼓勵信眾製造佛像,宣揚佛像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公元一世紀,在犍陀羅(巴基斯坦)和秣菟羅(印度)地區,產生兩種風格的造像。秣菟羅五世紀「佛陀立像」,面貌神情安詳,穿過肩袈裟,衣薄貼身,姿態優美莊嚴。

佛光山佛館正展出的「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很難得機緣,可以欣賞到北魏時期佛像的美。一九九六年出土,宋朝時期佛像有背屏式造型,一佛二菩薩像立於蓮花台上,佛身有貼金及以礦物為顏料彩繪,整個佛像造型自然流露出人性最渴望安詳的表情。

完美、 堅固、實用

黃國芳談到從早期道場、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建物營建,到佛陀紀念館的建造,與佛光山結緣二十多年,每一項工程施工過程都非常嚴謹,每一步驟都經過工程人員查驗後施作,遵從大師的指示「完美、堅固、實用」。大師對事情力求盡善盡美,每天四、五次巡視工地,常給工作人員鼓勵打氣。從大師對事情關注,可以看到他的細膩度及堅持度。

慧得法師結語表示,佛教建築最重要的基石是地基,人最重要的基石是「心、觀念」。看到過往施工照片,如身歷其境,回想四十六年前,佛光山在大師及長老們胼手胝足,蓽路藍縷開山,乃有今日佛光山的規模,成為佛教發展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學習大師開山的精神,處處以信眾需要為依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