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為佛陀講說成佛修持的三十七個重要路徑,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才到五根、五力。其中四念處是看破因緣條件的法門,四如意足則教導放下自在四種方法。因為看破、放下,才能生「根」。生根的關鍵在於依四正勤,斷惡修善。由此,我們的信、進、念、定、慧等五根,才得以生長、增上。
《大毗婆沙論》中說:「何緣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惡法故名力。」可知五根,是能生一切善法的根本,依五根生起五力,則產生斷惡修善的力量。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修行菩薩道的一切善美力量。
信根與信力:
趣入善法之所依
《華嚴經》中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一切修行善法的開始。信根是指信心堅固,成就四不壞淨,也就是不退失對佛、法、僧、戒四種堅固的信心。
過去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發出「若不覺悟,終不離此座」的宣言,讓他以信心為筏,破除魔王的干擾,直至清淨的彼岸。生活中更得要靠著一股堅定不移的信念,始能成就,因為「世間的財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遼闊的江海,要靠信心的船來渡;正覺的佛果,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法寶,要從信心的門進入。」
精進根與精進力:
恆常修習之所依
《大智度論》云:「精進者,謂心練於法而不懈怠。」也就是心時時住於正法上,勤修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持之以恆,產生一種遠離懈怠、斷諸惡行的精進力。
過去孔子學琴時,老師要他練習十天再學新曲。十天過去,孔子依然苦練舊曲目,老師提醒,「你已經把這首曲子彈熟了,可以另學新曲了。」孔子卻說:「不行啊,我只是剛剛把音律彈熟,技法還很生疏!」而後音律、技法、內容都明白了,孔子仍然搖頭說:「不行呀,我依然算不得真會,還沒有體會到作曲者的為人呢!」最後他從練習中,體會作曲者的王者風範,讓老師大吃一驚,對孔子躬身相拜。孔子才急忙回禮:「我現在可以學彈新曲了!」
可知,一個聖者的精進取決於認真的態度,更必須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自己的光明理想。阿彌陀佛發願莊嚴極樂世界,地獄則是地藏菩薩教化的道場。而一分精進勤奮的恆常心,則能協助我們完成圓滿無限的價值。
念根與念力:
正知而行之所依
《三藏法數》中提到:謂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念力。而「念」由「今」、「心」二字組合而成,以現前的這一念清淨心去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則能觀照諸緣所生的緣起世間,成就自我的正知正見。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念頭該要如何自我觀照覺察?一般人在分別計較中,常對於不順己意的便排斥悔恨。星雲大師進一步提醒,「逆向思考就是事理圓融,逆向思考就是把正面、負面調和起來,理事無礙。」生活中若能有一分正念而行力量,則能「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定根與定力:
智見清淨之所依
《雜阿含經》中說:「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而使心止於一處,不為外境動搖之禪定力,能破諸亂想,則為定力之功用。
過去寒山問拾得,如何可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拾得笑著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的妙中寶,來自放下是非分別,八風吹不動的智慧知見。眼前看似吃虧,其實有定力的人,如如不動,真能達成「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清淨妙用。
慧根與慧力:
煩惱永斷之所依
《雜阿含經》云:「五根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而慧根之增長是透過四聖諦的如實修學,經歷不斷的聞思修證,由禪定力進而成就一分無上覺悟的智慧力,不再被煩惱無明所惑。
過去智利北部的小村子,長期乾涸沒有生機。物理學家羅伯特進行考察時,卻發現蜘蛛網密布,蜘蛛四處繁衍生活得很好。才發現蜘蛛網有很強的親水性,極易吸收霧氣中的水分,成為蜘蛛生生不息的源泉。而後在政府的支持下,羅伯特研製出一種人造纖維網,攔截空中的霧氣,形成大量水滴,當地乾旱的難題從此破解。
禪門中也有許多非心非佛,即心即佛的公案,如膾炙人口的一休和尚,皆在說明一分智慧的觀照,在生活中產生極大的力量。而如何了知因緣條件,則能如何成就圓融生命的機制。
五根、五力從信入門,又以慧根為首,彼此交融互相成就。在佛光山叢林學院中,星雲大師指導學生從心為根本,為學生培養「佛教靠我」的信心,開展為大眾服務的精進力,從非佛不作、集體創作中,提起以眾為我的正念力;再從規律的生活教育及開拓的國際視野中,去落實定慧等持、動靜一如的菩薩道實踐,更期許每個學佛行者,要透過五根、五力,為自覺的生命扎根,未來自然能結緣無礙,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