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大力提倡技職教育,宣導一技在身的好處不遜於一紙大學文憑,社會觀念也因此逐漸改變,愈來愈多學生、家長選擇進入技職體系。近卻傳出,教育部規畫二百億元的技職體系改善計畫,卻被行政院否決,技職教育重要的說法,看來又是一場空談。
長久以來,一般教育體系與技職體系學生的比例是三:七,但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下,國內教育體系向來重高中、大學,輕高職、技院,政府對大學與高中的扶植也遠勝於對高職與技院。技職體系的學生也被視為只能從事所謂的「黑手」工作,收入與社會地位遠低於一般教育體系的畢業生。
這種傳統使得國內的服務業、傳統產業無法升級,大量學生的潛能也因此被忽視、放棄,是國家人力培育的一大損失。
在已故中研院院士吳京擔任教育部長時候,第一次喊出「兩條高速公路」的口號,即指一般教育與技職教育應同時並進,給予相對等的重視與投資。
十多年來,國內技職教育的發展確實有明顯的不同,以學生人數來說,全國一三○萬名大專校院學生中,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比例各半,達到一比一的水準;高中生和高職五專生的比例也拉近到四五比五五,可見學生和家長的觀念都有很大的改變。
近年在吳寶春、古又文等技職出身專業達人的示範與鼓勵之下,愈來愈多優秀學生選擇進入技職體系,科技大學和高職招生分數水漲船高,可以進明星高中或台大的學生,紛紛堅持興趣與理想,進入職校或科技大學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當學生和家長在政策引導下,選擇進入技職體系時,政府決策高層喊完口號,有相對的實際作為嗎?教育部發現,科技大學有逐漸「學術化」,教授也開始拚論文、職校設備落伍時,決定扭轉局面,在三年前提出一份改善計畫,經費約二百億。
但這項教育史上最大的技職體系改善計畫,卻被當時的行政院打了回票。教育部只好自行勻支經費,以每年三億的規模,職校聘請企業人士為師資,或送技職體系的老師、學生到業界進修與實習。和一、二百萬的技職體系師資與學生需求相較之下,三億之數實在少的可憐。
當時教育部的計畫為何被行政院否決、何以三年來沒有任何改進?這是政府和教育部必須檢討的地方。國人對技職教育的認識,不能只聚焦在少數都會區的亮點高職或科大,更多在招生邊緣掙扎、缺乏良好師資、設備落伍的職校中,容納了更多的學生,如何把他們一起拉上來,是技職教育與政府更重要的責任。
「產學脫節」是目前技職教育與企業需求的寫照,政府固然有責任投入更多經費,人才需求端的企業主也不能只是天天叫沒有人才,企業界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建教合作管道,也是技職教育體系發展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當政府把學生入學趨勢扭轉到技職體系時,就應該給予相對的資源,否則就對不起廣大的學生,也沒有資格再喊人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