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在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
圖/徐兆玄
文/吳加雄(永和社大生態講師)
蟑螂那原始的神經系統才是重點!神經系統,包含腦,幾乎控制了其他系統的運作,蟑螂也一樣,只是蟑螂除了頭部一個大腦外,胸部及腹部還有其他神經結,一如有個超級電腦在頭部外,胸部及腹部還有幾台小電腦。
對於大多數討厭蟑螂的朋友來說,沒有蟑螂的世界,是邁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而蟑螂,不管它名叫蜚蠊、土鱉、灶媽子、偷油婆、虼蠽、虼蚱、虼蠽、膠蚻或蟉蠽或甚麼奇奇怪怪的名稱,相信不少人看到蟑螂的第一眼,心中都只有一個名字:「小強」。
蟑螂!蟑螂!多少罵名假汝之名爾,但沒有蟑螂真的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嗎?
蟑螂在分類學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全世界蟑螂約有4000種。台灣已知的蟑螂也有60多種,但於居家環境中較常見者,則只有7種,以美洲蟑螂、德國蟑螂為最多,其次為澳洲蟑螂、棕色蟑螂、家屋蟑螂、灰色蟑螂、潛伏蟑螂等。
德國蟑螂原產地為歐洲,目前分布於全世界。成蟲體長約12~16 mm,為居家性蟑螂中最小型者。體黃棕色,前胸背板上具有二條暗棕色縱紋。雌雄成蟲之翅均發達,每一雌蟲一生可產卵鞘4至9個,鞘內之卵並排呈二列,每一卵鞘所含之卵數平均約38個。卵發育期間,由雌蟲將卵鞘夾在腹部末端,直到卵即將孵化時,卵鞘才脫離母體。卵孵化成若蟲後,脫皮5次才變為成蟲。若蟲期通常約8周至12周,在25℃下,成蟲之壽命為95~142日。
德國蟑螂能分泌聚集費洛蒙,故此種蟑螂皆喜好群聚。德國蟑螂喜棲息於廚房、近水處或煙囪附近,在台灣雖分布普遍,但比較上在家屋內較少,通常出現於旅館、飲食店等公共場所以及公共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上。
美洲蟑螂是台灣一般住家中,最常發現的種類。體紅棕色,大型,體長約30~45mm。前胸背板近於扁平,其周緣部具黃白色輪紋,觸角長度超過體長,雌雄成蟲之翅甚發達,超過腹部末端。性喜溫暖潮溼,常棲息於廚房、餐廳、潮溼之地窖或牆腳之縫隙。
美洲蟑螂每一雌蟲一生可產15~84個卵鞘,卵鞘形似荷包或扁豆。每一卵鞘含14~24個卵,通常為16個,排成兩列。卵期約一個月,在26℃下之若蟲期約300日。若蟲因環境條件之不同,脫皮9至13次。美洲蟑螂成蟲壽命在個體間之差異很大,從100日至800日不等,平均為450日。
澳洲蟑螂在台灣屬全省性分布,為常見之居家性蟑螂,數量較美洲蟑螂為少。體色紅棕,形態與美洲蟑螂類似,惟體型較小,體長25~35公釐。成蟲前胸背板之邊緣有一黃色區,前翅前緣部有顯著之黃色縱帶,雌雄成蟲前後翅均發達。澳洲蟑螂生活習性棲所與美洲蟑螂類似,雌蟲一生可產20~30個卵鞘,卵鞘較美洲蟑螂為長,卵期約40日,若蟲期約一年,成蟲之壽命亦約為一年。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