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台灣的有線電視產業新聞非常熱鬧,排名前三大的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者先後被外資併購,交易規模和價格不斷翻新,顯示這個產業的經營價值和發展遠景受到高度肯定 ;另一方面,隨著數位匯流時代來臨,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間的跨業經營競爭也呈現劍拔弩張的局面。
中華電信公司提供的MOD隨選視訊服務,目前雖因公股而違反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的禁令而暫時受阻,一旦阻因消除,預料很快就會重新兵臨城下。以中華電信雄厚的財力和全國不必分區的優勢,加上台灣網民人口眾多,固網電視可能吸引較少在家收看有線電視的上班族和青少年等族群。受經營區域限制以致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的有線電視產業,未來勢必陷入苦戰。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昨天舉行會員大會,理事長趙怡致詞時以「變革的年代,創新的思維」為題,剴陳有線電視產業面對數位匯流的困境與機會,良有以也。
有線電視系統在架設機器、鋪設纜線的投資金額相當龐大,中央政府又規定每收視戶的月費上限為六百元,金融機關對埋在地下的網路又缺乏足夠信心,業者不易取得融資,資金成本負擔極為沉重,早期幾乎虧損累累,自然形成進入障礙,導致每一經營區只有一、兩家獨占或寡占的局面。直到最近因為資本設備攤提大幅減輕,又獲准跨業經營寬頻上網、網路電話等附加價值服務,財務報表逐漸亮麗起來,加上國際間的有線媒體產業走紅,寒窯春暖,開始引起國內外財團重視,原始股東才等到「解套」機會。
不過,也有人批評,國內多數地區只有一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觀眾只能選擇要或不要,價格毫無商量空間,節目也操在系統業者手中,縱使發生劣幣驅逐良幣,觀眾也毫無置喙餘地。有些學者對於外資掌控如此重要的媒體通路,更是抱持保留態度。
今天有線電視讓人愛憎交集,很大的原因是政府和民代過度干預所造成,有線電視法將台閩地區分成五十一個經營區,每區最多准許五家業者經營,以不到兩千三百萬人口而言,切割得過於零碎,造成有線電視業者市場經濟規模不足,使系統台在跟頻道商購買節目版權時,並無足夠用戶撐腰,議價能力薄弱。每一家系統台都是獨立的公司法人,都有董事會、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等全套人馬,經營效益可想而知。另外,政府花大錢積極推動無線電視數位化,卻對有線電視數位化冷處理,也錯失數位良機。
當固網獲准經營電視節目後,有線電視系統的分區限制應該同時解除,讓業者符合規模經濟,進行良性競爭。政府為了推動數位電視以及分組付費,醞釀要求業者贈送數位機上盒,但費用負擔不輕,應有融資配套。至於外資入股,可以帶進新觀念與新技術,改善業者經營體質,並非壞事,倘若業者疏於文化傳承、公民教育及道德規範等社會責任,其他通路自然起而代之。
保護消費者利益、健全國家傳播政策、維持市場規則秩序與促進產業的發展,都不容忽視,唯有這四個輪子穩健運轉,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媒體通路—有線電視才能平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