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風起雲湧的青年運動,有不同結果。「阿拉伯之春」推倒了幾個專制政權,帶來民主。「占領華爾街」的青年訴求是什麼?是財富、所得的分配正義。其結果,則跨國企業仍是「日不落國」,年輕人退出「占領區」後,繼續過原來的生活,貧富懸殊依舊。
《華爾街日報》公布的調查顯示,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是去年美國薪酬最高的企業執行長,年薪三億七千八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億元),創下全美企業二○○六年以來最高紀錄。
紐約時報則報導,蘋果電腦專賣店員工薪資低得可憐,時薪只有十一點二五美元(約台幣三百三十七元),和超過千億美元的營業額不成正比。蘋果電腦類似「血汗工廠」的形象,曾遭媒體嚴厲批評。
蘋果在美國有三萬名專賣店員工,年薪兩萬五千美元(約台幣七十五萬元),但平均每人為公司帶來營業額高達四十七萬三千美元。全球蘋果零售店去年總計銷售了一百六十億美元的商品。但是大多數員工享受不到這些財富。
領兩萬五千美元的三萬名蘋果店員,全年共領到七億五千萬元,而庫克一個人就領了一半;庫克如捐出十分之九的年薪,平分給每個店員,每人可得一萬一千多美元,合計後年薪達三萬六千多元(約台幣一百零八萬元)。而庫克每年仍有台幣十一億元可花用,他或其他領高薪的企業家願意行此「善舉」嗎?
企業「逐水草而居」,哪個國家的國民所得低,就往那裡走;從前台商出走大陸,後來大陸薪資成長,台商又轉往東南亞。企業出走是合理的經營策略,全球皆然,結果是企業的「母國」工人失業,企業的「出走國」勞工領到微薄薪資,企業自己則「富可敵國」。
希臘政府欠債三千億歐元(約台幣十一兆),無力償債而導致國家瀕臨破產。臉書五月公開發行股票,市值高達一千零四十億美元(約台幣三兆),足已出手救希臘。
歐美各國青年失業率高,日本雖然沒那麼差,也進入「就業冰河期」。日本政府調查發現,七成三的年輕人覺得快樂,是五○年代這項調查開始以來的最高數字。因為年輕人不再強迫自己尋找愈來愈少的「好工作」,許多人只求能讓自己在當下活得快樂。
能有這樣的人生觀固然好,但日本能,別國未必要能,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寬裕的經濟是生活的基本條件。「占領華爾街」的青年批評企業家、銀行家為富不仁,並非沒有道理。「錢夠用就好」的爭議也許在於「夠用」的額度因人而異,庫克若捐出十分之九的年薪,每年仍有台幣十一億元,夠用嗎?
在台灣,每當政府要調高基本工資,企業就抱怨。今年預計時薪從一百零三元調漲到一百一十五元,調幅百分之十一點六,月薪則從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調整到一萬九千元以上。
時薪調幅百分之十一點六看似不少,但也只增加十二元。台灣的企業也許比不上蘋果電腦,各企業董事長、執行長的年薪也許比不上庫克,但十二元甚至買不起一根冰棒,這樣的調薪會給企業帶來多大衝擊?
蘋果的滋味,庫克和店員的感覺一定很不同,因為中間橫亙著薪資正義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