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人因「餬」、「糊」兩個字是否通假的問題吵翻了天,翻開《說文解字》,「餬」意謂「寄食」,不收「糊」字。
再看《左傳》記載鄭莊公兄弟不和,使得「『餬』其『口』於四方。」這裡的「餬」字,正是「寄食於別人」的意思。
另外,在《左傳‧昭公七年》正考父鼎銘也說到,煮粥「以『餬』餘『口』」,可見《左傳》裡的「餬」字尚未和「口」字連用。
「餬口」連用,最早是見於《莊子‧人間世》,原文記載著:「支離疏縫、洗衣服,足以『餬口』。」,指填飽肚子,勉強維持生活。
不論是「餬」與「糊」都讀「ㄏㄨ」。
「食」部的「餬口」是以粥充飢,比喻日子不易過;至於「米」部的「糊」,有麵糊、漿糊、糊紙等意,粥從米。
依照形聲字法則,吃粥度日當是「糊口」,但「糊」字不僅沒有寄食之意,也不能解釋為在外謀食求生,所以「餬口」當用「餬」而非「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