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會友37--龍華樹下

唐棉/文 李峰/圖 |2006.10.03
848觀看次
字級

每每讀經典,總為佛陀殷切悲憫護念眾生的慈心而感動;不只為當代的眾生,佛陀更心繫千世萬世億世之後的眾生。
 
每次參加「梁皇法會」,每卷結束唱「尾讚」是最開心的時刻。一來唱誦、跪拜了一陣子,精神體力已消耗差不多了,尾讚唱完就可以休息片刻,喘口氣喝口水。再者,悠揚感人的梵樂隨著「親證菩薩歡喜地,懺文舉處罪花飛,解了冤、懺了罪,龍華三會願相逢,彌勒佛前親受記」,一字一字,出自肺腑的吐露,好似前一刻隨著經文懺悔發願,至此已解冤釋結,同歷菩薩的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酘酘法雲地,最後,來到於龍華樹下證悟的彌勒佛跟前。

我們祈願相逢的是怎樣的國土呢?

《彌勒上生下生經》說那時大地平整,像鏡子一般清明乾淨,「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而且四季溫和,沒有殘花枯葉腐果,地上自然生長香Q可口的粳米,長在樹上的都是鮮美香甜的果實,和質地細滑柔軟,能讓人順手取來就穿在身上的衣服。(不是原始人的以樹葉蔽體,是真的衣服,有趣吧!)

那時,每一個人都無貪瞋痴等煩惱,人心平和,個個「相見歡悅,善言相向」。甚至當地的羅剎鬼(和現在的世界很像,仍有鬼道眾生),也很有善根,所行都不違正法。經文說每當夜晚,人民睡覺之後,這些鬼就出來,把白天大家製造的垃圾清除,並用芳香的水洗淨地上各種污穢。第二天大家踏出門,迎接的都是乾淨整潔又清香的大地。(那時候就沒「清道夫」這項工作了。)

如此美好的國土,是未來的彌勒佛所成就的,彌勒信仰也在不少祖師大德間輾轉弘傳流行。

東晉道安大師與弟子法遇等八人,在彌勒菩薩前發願往生兜率天。相傳道安往生前,有一異僧從窗縫中自如出入,道安問他自己的去處,此僧人手指西北,隨手一撥,雲開天霽,兜率天的殊勝妙境呈現在眾人眼前。不久,道安就無疾而終。唐朝的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大師,也都發願往生彌勒淨土。還有,慧遠大師曾到彌勒淨土一遊,憨山大師夢昇兜率,虛雲老和尚於兜率受教酘酘

數世修「慈心觀」,不殺生、不食肉而得「慈」氏之姓的彌勒,與釋迦牟尼佛同一世代,也出家跟隨佛學習,後來先佛入滅上生到兜率天。據說彌勒菩薩受釋迦牟尼佛之託,在兜率天除了為諸天說法,也要為世間眾生解答佛學上的疑問。因此,許多僧人希望往生兜率天,最大目的還是因為「彌勒決疑」;彌勒菩薩能傳道、授業、解惑,成了其信仰流傳的推動力!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彌勒菩薩像,大都是體形圓胖,袒胸露腹,圓圓的臉龐掛著歡喜的笑容。開懷灑脫自在是他的本色,卻為何不似其他佛像的莊重?

相傳五代時,有位叫契此的僧人,身體肥胖,衣著邋遢,言談舉止不拘小節。平日以竹杖荷個布袋,到處行化乞食,大家叫他「布袋和尚」。有一天快中午時,他來到永壽寺齋堂,大剌剌的走進去,往正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坐下。午齋時刻快到,全寺僧眾已準備排班過堂,知客師趕緊上前請他下坐,契此不理睬,兀自穩穩坐著。知客師趕不動,一急伸手揪住他的耳朵,欲扯將下來,哪知兩腿邁開往門外跑了數步,回頭一望,布袋和尚身體沒移半分,一只耳朵卻像麵條般拖拽得十來尺長。知客師一驚,把方丈和尚找來,方丈和尚知其非常人,乃菩薩化身,便將中間座位讓給他。這就是寺院齋堂中央供奉彌勒菩薩的源由。

布袋和尚示寂前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認為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後來彌勒佛像就以布袋和尚的形像來塑造。
許多寺院山門供奉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像,讓人一進寺院,會油然生起歡喜親切之感。渾然天成滿月般的稚子容顏,永遠慈悲喜捨、隨緣隨眾的大菩薩行,可是多少世修得?當我們也能如他「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就能像彌勒佛一樣「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每每讀經典,總為佛陀殷切悲憫護念眾生的慈心而感動;不只為當代的眾生,佛陀更心繫千世萬世億世之後的眾生。到極樂淨土,必須念佛至「一心不亂」,唯恐娑婆世界的我們業障深重,難調御散亂之心,佛陀於是敷設一個「近易普及」的方便路。

《彌勒上生下生經》中,佛陀說只要我們「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而且「持五戒、八齋、具足戒,修十善法」,就能升至兜率天,時時聽聞彌勒菩薩演說妙法。即使不能生兜率淨土,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當彌勒下生,於龍華樹下成佛時,現今曾經見佛聞法,結過佛緣,種下善因者,皆能在龍華三會時得度。

想一想這樣的畫面:彌勒佛來到摩竭國界毘提村的山窟,打開山門,與奉佛之命等待他,不般涅槃的大迦葉尊者見面。望著堅守法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大迦葉,有九十六億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而證阿羅漢。彌勒佛搭上大迦葉的袈裟,以種種華香,虔敬供養軀體方奄然星散的迦葉尊者;這是最初之會。接著,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度,第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度。

有慈心的人兒,我們會相逢在第幾會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