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教科書審定方式引起話題,有沒有教科書,並不是重點,重點就是老師對於課綱參與及設計。
課綱才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現場,最重要的課程依據。台灣的四所國際學校課綱的設計上,就是強調:沒有指定教材,教師們參與到課綱製訂,概念與內容並重, 同時以單元為主,專題導向,最後是教學目標要明確,注重學生在整個歷程上的學能發展。
國際學校不用筆試,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會有評估標準,教師在參與課綱的製訂時,特別在設計單元時,也要把評估標準明確交給學生,不論是個人學習或操作,還是團隊合作一起練習與操作時,都可看到學生真正學習到甚麼。
這樣的評量方式,就有可能讓學生不再死守教科書,必須用思考、推理與協調,還要練習解決問題。這就是活化教學的起點。
國際學校的教學方式,在邏輯上,就是從課綱開始鼓勵教師參與,一直到上課。整個歷程中,教師是參與者、設計者也是引導者,更是知識提供者,也是提出疑問者。
更要緊的是教師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反省者,將教育現場的所有大小問題與遭遇隨時整理,提醒自己,也供學生和家長參考。這樣的教學前提,就是老師自己要先活起來。
十二年國教是一個新的教育制度,重要的還是教師們的熱情與參與,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孔令信(台北市/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