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駐站作家1--寂寞流沙

李黎/文 黃其偉/圖 |2006.10.02
705觀看次
字級

時間如流沙般過去,兩個相守的人是會更親密呢,還是會被時光和枯寂磨蝕了柔情?世間有那麼多寂寞的人,縱是住在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心比荒漠還孤寂。
 
記得小時候讀到的一本故事書裡說過:世上最寂寞的職業是看守燈塔;守燈塔的人獨居在一座單調的建築物裡,沒有人可以交談,日日夜夜面對著大海,耳中聽到的只有浪濤拍岸和風聲……。長大之後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聽說過世上形形色色的職業,懂得了令人寂寞的是內心,不是外在。不過有些工作地點確實是非常孤寂的,像那些燈塔所在的海岸礁岩,像深山、曠野、森林、冰天雪地……以及荒無人煙的沙漠。然而這些地方總是吸引著一些特別的人。

陰曆七夕的那天,我和兩位同我一樣喜愛沙漠的新疆朋友 酖酖對新疆歷史文化極有研究的新疆大學王功恪教授,和攝影家、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副社長程春先生,加上司機小張,一行四人駕駛一輛白色三菱越野車,從庫爾勒出發,橫貫塔里木盆地,直到南疆的策勒。從早晨到黃昏,一整天幾乎走了一千公里路。此行的精華就是穿越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酖酖僅次於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裡的意思是「進去就出不來」,早年被西方冒險家稱為「死亡之海」。

從沙漠公路北端的「悾公里」大門入口,我們開始了五百二十二公里的貫穿塔里木之行;心情興奮得完全忘記「進去就出不來」的古話了。路上開頭還有胡楊林、塔里木河和燃著火炬的油田,並沒有想像中的荒涼;可是再往下開,一旦進入了「死亡之海」,便再也不見樹木人煙,只有綿延不絕的沙丘,大海般伸展到視野的盡頭。有時遠處還出現小型的龍卷風造成的沙塵暴,和不甚清楚的海市蜃樓。

沙漠公路建在流沙上的部分有四百公里長,烈日下我們的越野車像匹白馬,在寬坦的路上奔馳得行雲流水一般。最感意外的是沿路幾道綿延不斷的綠色長線酖酖流沙上竟然有植物!原來它們不是天生而是灌溉出來的:為了保護公路不受流沙侵蝕掩埋,也為了維護生態,公路兩側種植了紅柳、駱駝草一類生命力最頑強的沙漠植物,用地下水接管灌溉,讓這五百多里的道路變為「綠色長廊」。沿路每四公里就設有一座水井站,供應公路兩旁一邊至少六條滴灌管線。這樣的井站總共有將近一百座,每座一式漆著亮麗的天藍色、鮮紅屋頂,像童話故事裡美麗的小屋,在單調的沙海中分外鮮艷亮眼。每當看見一棟,就知道我們的白色座騎又吞噬了四公里的黃沙。

對塔里木盆地相當熟悉的程春說:每一棟小屋裡都住著一名(或者一對)看守員。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人住在那裡面?在公路中段休息時,我們把車停在一棟紅頂藍牆的小屋前;一位穿著藍色工作制服、瘦削清秀的年輕女子,非常友善大方地邀我們進屋裡坐。小屋的外間是生活起居室,放置了床桌椅幾件簡單的傢具,裡間就是機器房了。大夥待在屋裡有些擁擠,她便端出幾張小凳讓大家坐在門口陰涼的地方,又打水給我們洗手。我們切開帶來的西瓜邀她一道吃,一邊聊些家常。

她和丈夫是從四川過來打這份工的,兩人負責管理這間水井機器站房,和周遭四公里地上的灌溉線。有兩輛腳踏車供他們用,食物和淡水每星期送來一趟,還有定時的巡迴關照。沒有見到她的丈夫,說是騎車出門視察水管去了。問她過得慣嗎?

「好寂寞啊!」她說,「沒有電視看,不巧收音機又壞了……」還好她的井屋靠近沙漠中央的塔中油田站,有時他們騎車過去,可以從那裡打電話回家鄉,還能跟站上的人聊聊天。一年只工作九個月:入冬後沙漠裡開始下雪,不需要灌溉,井站就沒事了。夫妻倆在這裡從春作到夏,快入秋了,冬天就回四川老家過年。

明春還來不來?「還沒決定呢。」她苦笑著又感嘆一次︰「這裡太寂寞了!」我們同情地深深點頭,誰也想不出安慰的話酖酖這是跟遠遠近近的沙丘一樣清楚地擺在眼前的事實。

我很想留在那小屋裡跟她多聊聊,但我們還有漫漫長路要趕;道別時她顯然有些依依不捨,我們把沒吃完的瓜留下給她的丈夫。車開了一陣,我回頭眺望,那美麗的小房子在黃沙的地平線上,既醒目又孤單。後來我常想著這個沙海中的守望員。她和丈夫廝守在這荒漠裡,兩人感情好嗎?若是非常相愛的人,也許會覺得這棟童話故事般的小屋,是遺世獨立的愛巢吧酖酖當然這想法未免太天真浪漫了。兩人如有說不完的話就好了,可是在沙漠裡待上一年,話題早晚會說盡吧?時間如流沙般過去,兩個相守的人是會更親密呢,還是會被時光和枯寂磨蝕了柔情?

如果換作我自己呢?我想我會帶上許多一直想讀而未來得及讀的書,給親人好友寫長長的信,而且極可能寫出一部新作來。然而在與世隔絕的一年裡,我也會非常思念不在身邊的幾個親愛的人,那樣的時刻,我一定會感到可怕的寂寞吧。

可是世間有那麼多寂寞的人,縱是住在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心比荒漠還孤寂。同時我深信,一定也有人願意隱居在沙漠中,不被打擾,享受他夢寐以求的寧靜與孤獨,而絲毫不感到寂寞。在沿路那一百棟藍色紅頂的小屋裡,有幾顆那樣的心呢?可惜我無從知曉。
 

李黎簡介
 
李黎是來自台灣、旅居美國的小說、散文、劇本及專欄作家。本名鮑利黎,英文名 Lily Hsueh,祖籍安徽,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江蘇南京,一九四九年赴台灣。畢業於高雄女中、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七悾年代赴美,就讀 Purdue University 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及教職,現居美國加州史丹福,專事寫作。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三地出版小說、散文、翻譯、電影劇本等近三十部;獲有多項小說獎、電影劇本獎(並攝成影片)。作品多次被選入台灣年度小說選、散文選;代表作被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及散文卷、《廿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並列為《台灣小說二十家》(一九七八-一九九八) 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