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開發與自然保育兩者間應取得平衡點。圖/劉靜榆提供非報系
「藻礁就如同生命聚寶盆般,是許多生物的棲身之所」因為參與海洋生態總體檢工作而投入藻礁研究、保育的劉靜榆有感而發表示,許多小魚、小蝦、小螃蟹都需要靠藻礁來躲避天敵,對這些小生物來說,藻礁就像是牠們的「大自然庇護所」,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外來天敵的攻擊。但讓環保團體深感痛心的是,他們發現有愈來愈多藻礁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劉靜榆表示,以桃園縣觀音這一帶的藻礁為例,就有將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藻礁礁體內沒有小蝦、小蟹等生物存在。她表示海洋因為有漲潮、退潮的緣故,所以海洋本身具有自淨能力,但若連藻礁礁體內都看不到這些小嬌客蹤跡,這也代表當地汙染已經很嚴重。
為何藻礁生態會受到破壞呢?劉靜榆表示,「工業汙染」與「人為開發」是其主因。她指出,像是桃園觀音工業區、大園工業區等地區的部分工廠,都直接將汙水都排入大海中,導致海中大小生物一一死亡,也讓藻礁從原先的暗紅色慢慢轉成污黑,甚至無法再繼續增長,甚至有些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已經降到0,完全沒有生物存活。此外,發電廠、工業區等人為開發也讓珍貴的藻礁海岸生態受到破壞。
最近幾個月因環團與居民動員起來,加強舉發違法,數以萬計小蝦群及小魚群都回來了,只是不知道能撐多久?
正因如此,環保團體才會一直呼籲主管機關應儘速設立永久保留區,就是為了讓生態豐富的藻礁不要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讓美麗的藻礁生態可以生生不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