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我家餐桌上的話題還挺國際化的,從歐債危機到某塑膠公司美國廠大火;從HTC在美國海關被攔,到令股市臉色發青的證所稅等等,其實,它們統統指向同一個方向:股票。這個從小圍繞著我們家的話題,誰也沒想到,如今它連繫著三代情。
我家有一段少說五十年的長長股票投資史,打從老爸年輕時,只是個借老闆炒作股票的人頭戶,學商的他私下找書問人偷偷學習,終於也有了生平第一張股票,從此不當人頭了。那些年的上市公司還不算多,穩當起見,他總是只關注台塑集團,王永慶三個字在我們家,是正港的經營之神,是拉拔咱家四個孩子長大的另一個「富爸爸」。
曾經我對餐桌上永遠台塑、南亞、台泥等等的話題十分反感。有一度還氣得撂下一句:「如果吃飯時間再討論股票,我就不吃飯了。」殊不知,如今我能不煩惱有一口好飯吃,靠的是當年這個從不停歇的話題。
大學畢業後,我順理成章地加入股票投資理財的行列,儘管不像菜籃族天天進出,我仍保持每天關注大盤及自己所買股票公司的業績興衰等,還因此常打電話回家問老爸老媽KD值啦、本益比等等,學歷不高的父母親久戰股市,儘管沒碰過ipad、不會用iphone,卻能如數家珍地把艱深的科技股分析得頭頭是道,簡直如股市達人。
前幾年,先生被公司裁員,領了一小筆資遣費,他在老爸的指導下,於二○○八年底金融危機時入市,不到一年翻倍,這下先生說話了:「與其聽妳這半調子,還是乖乖聽爸爸的話卡實在。」多了股市話題,岳婿間可熱鬧了,只要先生表達對某家上市櫃公司的關心,老爸就會要他打開電腦,兩人手忙腳亂查找公司資料,檢視量價關係,數十年來,老爸一如往常,天天認真做筆記、聽分析的投資態度,讓我們後輩敬佩學習。
股市熱絡時,我甚至常受朋友交代:「快打電話問一下你爸,XX股值不值得投資?」
如果會理財算是一種家族基因,那麼我們家的確遺傳了這個基因。因為念大學的外甥也「下海」了。在阿公阿媽的監督下,外甥以十萬元開始進場「感覺」投資的滋味,儘管在大學裡學得不少商學知識,一遇實戰,還是得電話請益股市老手,除了噓寒問暖的一般性日常話題,我們家三代間能聊得真是海闊天空啊!
最近,老妹打算讓念國小的兒子懂點理財知識,當然從最熟悉的股市下手,於是,有了以下的祖孫對談:「阿媽,我有兩萬元,妳幫我挑一支股票,我要進場。」
「兩萬?真正好的股票好像都超過。不然阿媽融資給你好了。」
「融資是什麼意思?」……
儘管股市有賺有賠,但趁早學習理財,是父母親傳給我們的魚竿,而這支魚竿讓我們祖孫三代緊緊相依相伴,從不無聊。
(本專欄隔周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