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內部傳出,最近為了幫中油、台電或中鋼等國營企業找改革人才,四處尋覓、大傷腦筋。
年初油電雙漲及近期林益世涉嫌貪瀆弊案,引發民眾要求改革國營企業聲浪高漲。
經濟部雖然找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檢討改善方案,卻因不符民眾預期,沒有獲得認同。近日找了落選立委的爆料名嘴邱毅擔任中油董事,才勉強有一點點出乎預期的肯定。
那麼經濟部還會繼續引進外界人才進行改革嗎?經濟部高層受訪時,大嘆人才難覓,都認為好的企業人才未必肯來,因國營企業有諸多限制。顯然經濟部高層的看法,會有很多民眾不以為然。
例如,台電和中油都是壟斷企業,不管賺錢或賠錢,員工仍有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可拿。公司買石油,買貴了;買民營的電,買貴了,真的賠很多,政府就喊漲價讓民眾埋單,民眾也沒有其他選擇。
這樣的企業經營人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起碼可以找到一千八百萬人,其他不適用的,大概是因為還沒成年。
如果再告訴民眾,這樣的國營企業董事長或總經理年薪是上千萬元,說不定還要登報公開招標,讓出價最高的「人才」去擔任。估計至少有上數十萬人搶標,何愁沒有「人才」?
「不是要這種人才!」一位經濟部高層的好友很生氣的駁斥說,因為這樣的人才,他們已經很多了。那麼經濟部到底是需要那種人才?
假如是真的希望改革國營企業貪瀆勾結、冗員浪費、沒有效率等,這樣的人才也多的是;台灣很多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的人才都做得到。
簡單說好了,找一兩家有公信力的企管顧問公司,再配合成立一年來,都查不到大案的廉政署,共同派員進駐,也許不必一年就有成效了。
甚麼?也不是這些?這位好友氣壞了,不得不挑明了說,部裡的意思是官場強調的,所謂「可以說但不能做」的,那就是:嘴巴一定要高喊改革,但千萬不要真的去做任何改革。
終於明白了。這種心口不一的人才,確實會少一些,比較不好找,台灣估計勉強可以找到九百萬人。